郑昭宋聋

成语拼音

zhèng zhāo sòng lóng

郑昭宋聋成语解释

杜预注:“昭,明也。聋,暗也。”比喻情况不同。

典故出处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齐,曰:‘无假道於宋。’亦使公子冯聘於晋,不假道於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杀之。”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楚王派申舟到齐国去缨聘告诫他不要从宋国经过,又派公子冯到晋国应聘要他不要从郑国经过。申舟因为孟诸之役而得罪宋国,他说:“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楚王说:“杀女,我伐之。”到了宋国,宋人拦住申舟并杀了他。

成语造句

在讨论重要问题时,有的人思维敏捷,而有的人却如同郑昭宋聋般反应迟钝,这极大地影响了整体效率。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在众多诸侯国中,郑国和宋国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两个。 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一位极具政治智慧和谋略的君主。他善于审时度势,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巧妙周旋。当时郑国的周边局势变幻莫测,郑庄公凭借着自己的睿智,努力维持着郑国的稳定和发展。 而宋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宋国的一些决策常常显得迟缓且不明智。有一次,在面对与郑国的一次外交事件中,宋国的大臣们未能及时洞察到其中的关键因素,导致宋国在处理与郑国的关系上陷入了被动。 有一年,郑国和宋国因为领土争端产生了矛盾。郑国方面迅速做出反应,积极商讨应对策略,而宋国却仿佛反应迟钝,未能及时拿出有效的应对方案。郑国抓住机会,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行动,在外交和军事上都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郑国的明智决策和灵活行动与宋国的迟缓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如同一个耳聪目明,能迅速感知和应对各种情况,而另一个则如同聋子一般,对外界的变化反应迟缓。 正如《左传》中所记载的那样,“郑昭宋聋”这一成语由此而来,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组织政治清明、敏锐善断,而另一个则迟钝糊涂。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郑国和宋国当时情况的生动写照,更是对历史上不同国家、不同政治局面的一种深刻反思。它提醒着后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否则就很容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被时代所淘汰。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郑昭宋聋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在政治、外交等领域中引以为戒的范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需要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应变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郑昭宋聋”这一成语虽然源自古代的诸侯国纷争,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领悟。

郑昭宋聋-成语图片

郑昭宋聋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