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同日而語

成語拼音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不可同日而語成語解釋

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論。形容不能相提並論,不能相比。

典故出處

《戰國策·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成語典故

戰國中後期,各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從而出現了,“合縱”和“連橫”的政治活動。弱國聯合進攻強國,稱爲“合縱”,隨從強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爲“連橫”。當時有個縱橫家,名叫蘇秦。他先到秦國遊說秦惠王,結果沒有成功。於是,他又到趙國遊說。趙國的相國不喜歡蘇秦,他又沒有成功。後來到燕國,纔得到一些資助。接着,他第二次來到趙國,這一回,趙國的國君趙肅侯親自接待了他。  他向趙肅侯分析了趙國和各國的關係:“如果趙國與齊、秦兩國爲敵,那麼百姓就得不到安寧;如果依靠齊國去攻打秦國,百姓還是得不到安寧。現在,如果大王和秦國和好,那麼秦國一定要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韓國和魏國;如果和齊國友好,那麼齊國也一定會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楚國和魏國。魏、韓兩個弱了,就要割地,也會使楚國削弱。這樣,大王就會孤立無援。”  趙肅侯年紀比較輕,見蘇秦說得頭頭是道,不住地點頭稱是。接着,蘇秦又分析了趙國的實力和麪臨的形勢:“其實,山東境內所建立的國家,沒有一個比趙國強大的。趙國的疆土縱橫兩千裏,軍隊幾十萬人,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可支用好幾年。西、南、東三面有山有水,北面有弱小的燕國,也不值得害怕。現在各國中秦國最忌恨趙國,但爲什麼它又不敢來攻打趙國呢?原來是它害怕韓、魏兩國在後邊暗算它。既然如此,韓、魏可算是趙國南邊的屏障了。但秦國要是攻打韓、魏兩國,那倒是很方便的,它們必然會向秦國屈服。如果秦國解除了韓、魏暗算的顧慮,那麼戰禍必然會降臨到趙國。這也是我替大王憂慮的原因。”  趙肅侯聽到這裏,心裏非常害怕,急着問蘇秦應該怎麼辦。於是蘇秦說道:“我私下考察過天下的地圖,發現各諸侯國的土地合起來五倍於秦國,估計各諸侯國的士兵數量十倍於秦國,如果六國結成一個整體,同心協力向西攻打秦國,就一定能打敗它。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國,向秦國稱臣。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怎麼可以放在同一時間裏來談論呢?”  接着,蘇秦又講了一些如何具體搞合縱的方法和策略。趙肅侯聽完說:“我還年輕,即位時間又短,不曾聽到過使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諸侯國得以安寧,我願意誠懇地傾國相從。”  於是,趙肅侯給了蘇秦許多賞賜,用來讓他遊說各諸侯國加入合縱聯盟。

成語造句

他如今的成就和過去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進步非常之大。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國家,一個叫衛國,一個叫梁國。 衛國雖然不算強大,但人民安居樂業,國內一片祥和。梁國則國力較爲強盛,經常有向外擴張的野心。 衛國的一位大臣名叫子思,他足智多謀且心懷百姓。梁國的國君聽聞子思的才能,很想將他招攬到自己的國家,爲自己效力。於是,梁國國君派出使者帶着豐厚的禮物前往衛國,試圖說服子思來梁國。 子思婉言謝絕了使者的邀請,他說:“衛國和梁國,是兩個不同的國家,有着不同的國情和文化,不能簡單地進行比較,更不能輕易地改變自己的立場。”使者回報梁國國君後,國君很是不解,認爲子思過於固執。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梁國因爲不斷地對外征戰,導致國內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而衛國依舊保持着穩定和繁榮。 這時,人們才意識到子思當初的決定是多麼明智。衛國和梁國,就如同白天和黑夜,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景象,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後來,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國家和勢力都經歷了興衰起伏。有些看似強大的,最終卻走向衰敗;而有些看似弱小的,卻能憑藉着正確的策略和人民的團結,得以長久發展。正如衛國和梁國的例子所展示的那樣,不能僅僅根據一時的表象或者片面的因素,就對不同的事物進行簡單的類比和評判。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不能盲目地崇拜強者,而輕視弱者。因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不能簡單地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我們應該學會全面地、客觀地看待問題,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差異,就如同衛國和梁國不可同日而語一樣,我們不能輕易地對不同的人或事下結論,而要深入瞭解其本質和內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避免因爲片面的認知而導致錯誤的決策。

不可同日而語-成語圖片

不可同日而語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