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葵啖枣
成语拼音
- bá kuí dàn zǎo
拔葵啖枣成语解释
- 拔人家的菜蔬,偷吃人家的枣子。比喻小偷小摸。
典故出处
- 唐·独孤及《唐丞相故江陵尹御史大夫吕謓谥议》阖境无拔葵啖枣之盗,而楚人到于今犹歌咏之。”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行事毫无原则,甚至做出那种如同拔葵啖枣般令人不耻的贪婪之举。
成语故事
- 在古代,有一个小县城,那里民风淳朴。县城里有一位名叫李三的农夫,他勤劳善良,靠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维持生计。
这一年,李三的庄稼长得格外好,他的葵菜郁郁葱葱,十分茂盛。一天,李三正在地里劳作,突然看到一个陌生的男子路过他的田边。那男子看到这一片肥美的葵菜,心中起了贪念,竟然偷偷地跑进田里,拔了好几棵葵菜就跑。李三发现后,立刻追了上去,那男子见李三追来,惊慌失措,把葵菜一扔就跑掉了。
李三虽然有些生气,但也没有太在意,只是把被拔掉的葵菜重新种好。然而,没过多久,又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情。这次是村里的几个调皮孩子,看到李三家的枣子成熟了,便偷偷爬上树去摘枣子吃。李三发现后,并没有严厉地责备他们,而是耐心地教导他们不能随便偷拿别人的东西。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李三感到有些无奈。他意识到,虽然自己生活的地方民风原本淳朴,但也会有人因为一时的贪念而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于是,他决定在村里宣扬道德和礼仪,希望能让大家都明白做人的道理。
李三经常在村里和大家讲述一些古代的道德故事,比如曾子杀猪立信的故事,让大家明白诚信的重要性。他还引用《礼记》中的话:“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来说明道德和礼仪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李三的努力下,村里的人们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些曾经有过不良行为的人也开始反思自己。
渐渐地,村里的风气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不再随意去拔别人的葵菜、啖别人的枣子,而是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大家都懂得了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果,而不是去觊觎别人的劳动果实。
这个小小的县城,因为李三的努力和坚持,成为了一个道德典范的地方。而“拔葵啖枣”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用来提醒人们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念而做出违背道德和礼仪的事情,要始终保持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它就像一面镜子,让人们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完善自己,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故事或许并不起眼,但它们所蕴含的道德力量却是无穷的。它们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追寻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始终坚守道德的底线。
拔葵啖枣-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