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葵去织

成语拼音

bá kuí qù zhī

拔葵去织成语解释

比喻做官的不与人民争利。

典故出处

《汉书·董仲舒传》故公仪子相鲁,之其见家织帛,怒而出其妻;食子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

成语典故

非谓拔葵去织,且欲省息纷纭。★《梁书、徐勉传》

成语造句

为官者应清正廉洁,像古人那样做到拔葵去织,不与民争利,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祉。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公仪休的人,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博士。 公仪休非常有才能,后来担任了鲁国的相国。他秉持着公正廉洁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和处理事务。 有一天,公仪休回到家中,看到妻子正在织布。他若有所思地看着这一幕,然后对妻子说:“夫人,以后不要再织布了。”妻子十分不解,问道:“夫君,这是为何呀?我织布也能为家里增添一些收入。”公仪休认真地回答道:“我身为相国,拿着国家的俸禄,就应该全心全意为国家和百姓做事,不能再利用职位之便谋取私利。如果我们自己织布去卖,那不是与百姓争利吗?”妻子听后,明白了公仪休的深意,便停下了手中的织布活计。 不仅如此,公仪休对于其他的利益也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家的园子里种了一些蔬菜,其中有葵菜。有一次,他看到葵菜长得很好,就叫来家人说:“把这些葵菜都拔掉吧。”家人惊讶地问:“为什么呀?这些葵菜可以吃呀。”公仪休解释道:“我拿着国家的俸禄,不能再去种这些菜来谋利,这样有失公正。” 公仪休的行为和理念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廉洁奉公,不与民争利。百姓们对他十分尊敬和爱戴,而其他官员也纷纷效仿他的做法,鲁国的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正如《史记》中记载的那样:“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休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公仪休这种廉洁自律的品质,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公仪休拔葵去织的故事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典故。它告诫人们,为官者应该清正廉洁,不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要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即使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秉持着公正和廉洁的原则,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与美好。

拔葵去织-成语图片

拔葵去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