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葵啖棗
成語拼音
- bá kuí dàn zǎo
拔葵啖棗成語解釋
- 拔人家的菜蔬,偷喫人家的棗子。比喻小偷小摸。
典故出處
- 唐·獨孤及《唐丞相故江陵尹御史大夫呂謓諡議》闔境無拔葵啖棗之盜,而楚人到於今猶歌詠之。”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行事毫無原則,甚至做出那種如同拔葵啖棗般令人不恥的貪婪之舉。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小縣城,那裏民風淳樸。縣城裏有一位名叫李三的農夫,他勤勞善良,靠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維持生計。
這一年,李三的莊稼長得格外好,他的葵菜鬱鬱蔥蔥,十分茂盛。一天,李三正在地裏勞作,突然看到一個陌生的男子路過他的田邊。那男子看到這一片肥美的葵菜,心中起了貪念,竟然偷偷地跑進田裏,拔了好幾棵葵菜就跑。李三發現後,立刻追了上去,那男子見李三追來,驚慌失措,把葵菜一扔就跑掉了。
李三雖然有些生氣,但也沒有太在意,只是把被拔掉的葵菜重新種好。然而,沒過多久,又發生了一件類似的事情。這次是村裏的幾個調皮孩子,看到李三家的棗子成熟了,便偷偷爬上樹去摘棗子喫。李三發現後,並沒有嚴厲地責備他們,而是耐心地教導他們不能隨便偷拿別人的東西。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類似的事情時有發生,李三感到有些無奈。他意識到,雖然自己生活的地方民風原本淳樸,但也會有人因爲一時的貪念而做出不道德的行爲。於是,他決定在村裏宣揚道德和禮儀,希望能讓大家都明白做人的道理。
李三經常在村裏和大家講述一些古代的道德故事,比如曾子殺豬立信的故事,讓大家明白誠信的重要性。他還引用《禮記》中的話:“道德仁義,非禮不成。”來說明道德和禮儀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在李三的努力下,村裏的人們漸漸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那些曾經有過不良行爲的人也開始反思自己。
漸漸地,村裏的風氣有了很大的改變。人們不再隨意去拔別人的葵菜、啖別人的棗子,而是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大家都懂得了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成果,而不是去覬覦別人的勞動果實。
這個小小的縣城,因爲李三的努力和堅持,成爲了一個道德典範的地方。而“拔葵啖棗”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用來提醒人們不要因爲一時的貪念而做出違背道德和禮儀的事情,要始終保持高尚的品德和行爲。它就像一面鏡子,讓人們時刻審視自己的行爲,不斷地完善自己,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故事或許並不起眼,但它們所蘊含的道德力量卻是無窮的。它們如同點點繁星,照亮了人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追尋美好生活的過程中,始終堅守道德的底線。
拔葵啖棗-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