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葵去織
成語拼音
- bá kuí qù zhī
拔葵去織成語解釋
- 比喻做官的不與人民爭利。
典故出處
- 《漢書·董仲舒傳》故公儀子相魯,之其見家織帛,怒而出其妻;食子舍而茹葵,慍而拔其葵。”
成語典故
- 非謂拔葵去織,且欲省息紛紜。★《梁書、徐勉傳》
成語造句
- 爲官者應清正廉潔,像古人那樣做到拔葵去織,不與民爭利,全心全意爲百姓謀福祉。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公儀休的人,他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博士。
公儀休非常有才能,後來擔任了魯國的相國。他秉持着公正廉潔的原則來治理國家和處理事務。
有一天,公儀休回到家中,看到妻子正在織布。他若有所思地看着這一幕,然後對妻子說:“夫人,以後不要再織布了。”妻子十分不解,問道:“夫君,這是爲何呀?我織布也能爲家裏增添一些收入。”公儀休認真地回答道:“我身爲相國,拿着國家的俸祿,就應該全心全意爲國家和百姓做事,不能再利用職位之便謀取私利。如果我們自己織布去賣,那不是與百姓爭利嗎?”妻子聽後,明白了公儀休的深意,便停下了手中的織布活計。
不僅如此,公儀休對於其他的利益也保持着清醒的認識。他家的園子裏種了一些蔬菜,其中有葵菜。有一次,他看到葵菜長得很好,就叫來家人說:“把這些葵菜都拔掉吧。”家人驚訝地問:“爲什麼呀?這些葵菜可以喫呀。”公儀休解釋道:“我拿着國家的俸祿,不能再去種這些菜來謀利,這樣有失公正。”
公儀休的行爲和理念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他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廉潔奉公,不與民爭利。百姓們對他十分尊敬和愛戴,而其他官員也紛紛效仿他的做法,魯國的官場風氣爲之一新。
正如《史記》中記載的那樣:“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休不受。其弟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此不必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公儀休這種廉潔自律的品質,成爲了後世的楷模。
公儀休拔葵去織的故事流傳了下來,成爲了一個經典的典故。它告誡人們,爲官者應該清正廉潔,不能利用職權謀取私利,要以百姓的利益爲重。即使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我們也應該秉持着公正和廉潔的原則,不做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社會才能更加和諧與美好。
拔葵去織-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