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得咎
成语拼音
- dòng zhé dé jiù
动辄得咎成语解释
- 辄:即;咎:过失,罪责。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典故出处
- 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成语典故
- 唐朝时期,韩愈学识渊博,被任命监察御史,因反对宦官利用“宫市”敲诈百姓,触怒了唐德宗被贬,后在唐宪宗时调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他又因华州刺史之事被贬为国子监博士,他作《进学解》感慨自己:“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成语造句
- 他在工作中过于小心谨慎,仿佛做什么都怕动辄得咎。
成语故事
-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官员名叫韩愈。韩愈才华横溢,心怀壮志,一心想要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一番贡献。
当时的朝政较为复杂,官场中存在着各种明争暗斗和利益纠葛。韩愈秉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直言进谏,对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提出批评和建议。然而,他的这种行为却引来了一些人的不满和忌恨。
有一次,韩愈因为一篇文章的观点而触怒了朝中的权贵势力。他们开始在皇帝面前恶意诋毁韩愈,夸大其词地说他的种种不是。皇帝在这些人的影响下,渐渐对韩愈产生了偏见。
从此之后,韩愈无论做什么事情,似乎都能被人挑出毛病来。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举动,都会被人上纲上线,成为他的罪状。他在官场中处处受限,动辄得咎,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
韩愈感到非常委屈和无奈,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正义和良知,继续为真理而发声。尽管他知道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但他义无反顾。
他的好友曾劝他要学会妥协和圆滑一些,以免给自己招来更多的灾祸。但韩愈却坚定地说:“吾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官员,就应该敢于直言,为百姓谋福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安危而选择沉默。
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韩愈依然笔耕不辍,用他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韩愈在当时动辄得咎,但他的正直和才华终究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和敬仰。他的故事也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困境和不公时,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随波逐流,哪怕会因此而遭受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成为值得人们铭记和尊敬的人。
动辄得咎-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