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栗

成语拼音

bù hán ér lì

不寒而栗成语解释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典故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成语典故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姐姐义殉是个医生。她因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太后很宠爱她,义纵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任用。他先在上党郡一个县中任县令,后又升为长安县令。他在任职期间,能够依法办事,不讲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人,当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变。汉武帝认为他很有才干,就调任他为河内郡都尉,后又升为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城里居住着一个管理关税的都尉名叫宁成,这人很残暴,利用手中的权力横行霸道,百姓们都很害怕他,甚至连进关、出关的官员都不敢得罪他。人们都说,让宁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给狼管。宁成听说义纵要来南阳任太守,有些不安。等义纵上任那天,带领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迎接义纵。义纵知道宁成这样做的目的,对他不理不睬。一上任,义纵就派人调查宁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统统杀掉,最后,宁成也被判了罪。这一来,当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为也有劣迹,吓得逃离了南阳。  后来,汉武帝又调义纵任定襄(在今内蒙古)太守,那时,这个地区的治安很混乱。义纵一到定襄,就将监狱中二百多个重罪轻判的犯人重新判处死刑,同时将二百多个私自来监狱探望这些犯人的家属抓了起来,说他们想要为犯人开脱罪行,也一起判处死刑。  那天,一下子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不寒而栗。  义纵执法严峻,但也存在肆意残杀的问题,司马迁《史记》把义纵归入酷吏一类。

成语造句

每当想起那恐怖的场景,他就忍不住浑身颤抖,心中涌起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成语故事

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年少时行为不端,曾与一些不良之辈为伍。但后来,他幸运地遇到了一位贵人,得以进入仕途。 义纵在为官的道路上逐渐展现出了果断和严厉的一面。当时社会治安较为混乱,许多地方豪强横行霸道,鱼肉百姓。义纵被任命为地方官后,决心要整顿这种不良风气。 有一次,义纵来到了一个以豪强大族势力庞大而闻名的地方。这些豪强平日里作威作福,百姓们敢怒不敢言。义纵到任后,经过一番调查,掌握了这些豪强的种种恶行。他毫不留情地展开了行动,依法严惩那些违法犯罪的豪强。一时间,当地的豪强们人人自危,他们没想到义纵会如此铁面无私。 在义纵的严厉打击下,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豪强们纷纷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百姓们对义纵的所作所为拍手称快,而其他地方的豪强听到义纵的名字,也都心生畏惧,甚至不寒而栗。他们深知自己若行不法之事,义纵绝不会放过他们。 义纵的威名传遍了各地,他的严厉执法使得社会秩序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他的这种过于严厉的作风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嫉妒。最终,义纵因为得罪了一些权贵势力,被陷害而死。但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不寒而栗”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用来形容人们因恐惧或敬畏而产生的那种不由自主的颤抖和害怕。就如同那些曾经为非作歹的豪强们,面对义纵的铁腕手段,心中所产生的那种深深的恐惧。历史的长河不断流淌,这个成语也一直提醒着人们要敬畏法律,不可肆意妄为。

不寒而栗-成语图片

不寒而栗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