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

成语拼音

bù píng zé míng

不平则鸣成语解释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典故出处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成语典故

唐朝时期,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孟东野熟读经史,很有才能,直到50岁才做溧阳县蔚,因而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韩愈十分同情,并在孟赴任时写《送孟东野序》赠别:“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成语造句

社会中存在诸多不公平的现象,此时人们就应该站出来,正所谓不平则鸣,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成语故事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名叫韩愈。 韩愈自幼聪慧好学,心怀壮志,渴望能在仕途上一展身手,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然而,他的人生道路却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次名落孙山,遭受了不少的挫折和打击。 尽管如此,韩愈并没有气馁,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着。终于,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考中了进士。然而,进入仕途后的他发现,官场中充满了各种不公和黑暗。一些无能之辈凭借着关系和背景占据着重要的职位,而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却往往被埋没。 韩愈对此深感不满,他觉得自己有责任站出来,为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发声。他开始撰写文章,批判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他的文章言辞犀利,观点鲜明,犹如一把利剑,直刺人心。 有一次,韩愈看到了一个平民百姓因为遭受了权贵的欺压而无处伸冤,生活陷入困境。他心中的正义感顿时被激发出来,他奋笔疾书写下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为这个百姓鸣不平。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中的不公现象。 在韩愈的一生中,他始终秉持着“不平则鸣”的信念。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用自己的笔为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呐喊。他的文章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送孟东野序》中韩愈所言:“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他就如同那被风挠动而发出声响的草木,在面对社会的不公平时,毫不犹豫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正义而鸣,为公平而鸣。 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不公正的事情时,我们不能沉默不语,而应该像韩愈一样,勇敢地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公平和正义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不平则鸣-成语图片

不平则鸣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