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材小用

成語拼音

dà cái xiǎo yòng

大材小用成語解釋

把大的材料當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當,浪費人才。

典故出處

晉·石崇《許巢論》:“蓋聞聖人在位,則羣材必舉,官才任能,輕重允宜,大任已備,則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極其分,則不以積久而合處過材之位。”

成語典故

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父親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撫養成人。辛棄疾曾拜當時著名的田園詩人劉瞻爲師,並和党懷英兩人是劉瞻最得意的學生。有一次,劉瞻問他們兩人道:“孔子曾經要學生談各人的志向,我也問問你們將來準備幹什麼?”党懷英回答說:“讀書爲了做官,爲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裏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隱居,學老師的樣子寫田園詩。”  劉瞻聽了很高興,連連稱好,認爲他的志向很高潔。辛棄疾卻回答說:“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詞寫盡天下的賊,用劍殺盡天下的賊!”劉瞻聽了大喫一驚,要辛棄疾今後不要再說這樣荒唐的話。此後,辛、黨兩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棄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戰場上去,以愛國詞人著稱於世;而党懷英則混跡於金人統治集團,爲金人作了一些幫閒乃至幫兇的工作。  金人南侵後,辛棄疾組織了兩千多人的隊伍在故鄉起義。後來,又率領隊伍投奔濟南府農民耿京組織的起義軍。不久,起義軍接受朝廷任命,與朝廷的軍隊配合作戰,打擊南侵的金軍。但由於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辛棄疾後來曾長期閒居在江西上饒一帶。1203年春,才被任命爲紹興府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這一年,辛棄疾已經六十四歲了。  紹興西郊有一處地方叫三山,當時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就在那裏閒居。陸游比辛棄疾大十五歲,當時快八十歲了,他的愛國詩句早已爲辛棄疾所景仰,因此辛棄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訪了這位前輩,兩人一起議論國家大事,相見恨晚。陸游聽了辛棄疾對形勢的分析和統一、全國的設想,覺得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寧宗降下聖旨,要辛棄疾到京城臨安去,徵詢他對北伐金國的意見。”辛棄疾把這件事告訴陸游,陸游覺得這是辛棄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機會,爲他感到高興。  爲了鼓勵辛棄疾發揮自己的才能,陸游特地寫了一首長詩贈給他。詩中寫道,“辛棄疾是古代大政治家、軍事家管仲、蕭何一流的人物,現在當浙江東路安撫使,實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處;鼓勵他爲恢復中原而努力,千萬不要因爲受到排擠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歲那年,這位始終是被大材小用的愛國英雄,終於在憂憤中去世。

成語造句

一個博士生去做簡單的數據錄入工作,這無疑是大材小用。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南宋時期,有一位名叫辛棄疾的傑出人物。他自幼聰慧過人,心懷壯志,一心想要爲國家效力,驅逐外敵,恢復失地。辛棄疾不僅有着卓越的軍事才能,還文采斐然,寫下了許多令人讚歎的詩詞。 當時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對辛棄疾這樣的人才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重用。辛棄疾滿懷豪情地投身軍旅,渴望能在戰場上一展身手,實現自己的抱負。然而,朝廷卻只是讓他擔任一些地方官職,處理一些瑣碎的事務。 有一次,朝廷派辛棄疾去治理一個小小的地方。雖然他在這個職位上也兢兢業業,努力爲百姓做事,但他心中明白,這遠遠不是他能力所能發揮的極限。他常常感慨自己如同良駒被束縛在小小的馬廄之中,無法盡情馳騁。 周圍的人看到辛棄疾的處境,也都爲他感到惋惜,紛紛私下議論說這簡直就是大材小用。辛棄疾自己也深知自己的才華未能得到真正的施展,但他依然堅守着自己的職責,盡心盡力地做好每一件事。 在他治理地方期間,他積極推行改革,整頓吏治,關心民生,使得當地的百姓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儘管如此,他心中的那團火焰始終未曾熄滅,依然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夠真正地爲國家建立不朽的功勳。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辛棄疾的名字和他的故事流傳了下來。他的經歷成爲了“大材小用”這個成語的生動寫照,讓後人在提及這個成語時,不禁會想起他壯志未酬的無奈與遺憾。 這個故事也提醒着我們,在任何時代,都應該珍惜人才,讓有才能的人能夠在合適的崗位上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否則,就如同辛棄疾一般,空有一身才華卻無法得到充分的展現,這不僅是個人的損失,更是整個社會的損失。我們應當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努力營造一個能夠讓人才脫穎而出、盡情施展才華的環境,讓每一個有能力的人都能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大材小用-成語圖片

大材小用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