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

成语拼音

dà yǔ zhì shuǐ

大禹治水成语解释

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典故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

成语典故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他就偷了天上的土那种土叫息灢能自生自长,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四川)。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成语造句

传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多年艰辛终于成功治理了洪水。

成语故事

在远古时期,华夏大地洪水泛滥,给百姓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当时,舜帝面对这滔滔洪水忧心忡忡,急需寻找一位能够担当治水重任的人。众人纷纷举荐鲧,舜帝便任命鲧去治理洪水。鲧采用了修筑堤坝的方法来阻挡洪水,然而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经过多年的努力,洪水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舜帝见此情景,十分失望,便将鲧处死了。随后,他又任命鲧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大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决心要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大禹开始踏上了艰辛的治水征程。他沿着黄河、长江等水系,亲自考察地形和水势,足迹遍及华夏大地。在这个过程中,大禹发现仅仅依靠修筑堤坝是无法彻底解决洪水问题的,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水势,采取疏导的方法,让洪水能够顺畅地流入大海。 为了治水,大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大禹路过自己的家门,听到屋内传来孩子的哭声,那是他刚出生不久的儿子。他多想进去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一想到治水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他便狠心离去,继续踏上治水的道路。 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还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他带领着百姓们一起挖沟渠、疏河道,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战,大禹终于成功地治理了洪水,让华夏大地重新恢复了生机和安宁。 大禹治水的功绩被人们传颂千古,他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世的人们。他的坚持、智慧和无私奉献,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正如《尚书·大禹谟》中所说:“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大禹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为百姓谋得了福祉,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

大禹治水-成语图片

大禹治水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