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

成语拼音

duì zhèng xià yào

对症下药成语解释

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典故出处

《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成语典故

华陀(tuó)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jiǔ)各科,医术高明,诊断准确,在我国医学史上享(xiǎng)有很高的地位。  华陀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  有一次,州官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陀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zhèng)相同:头痛发热。华陀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  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  华陀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  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

成语造句

医生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诊断,然后才能够对症下药,开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医生叫华佗。他精通医术,救治了无数的病人,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来找华佗看病。倪寻说自己头疼发热,浑身无力;李延则说自己腹部疼痛,吃不下东西。华佗仔细地为他们诊断后,却给倪寻开了下泻药,而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两人拿到药后都十分疑惑,便询问华佗为何同样是生病,开的药却截然不同。 华佗不慌不忙地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体内积热,所以需要泻下才能去除病邪;而李延的病是因为外感风寒,邪气入体,需要发汗来驱赶病邪。你们的病症虽然看起来不同,但我这是对症下药,因病施治。” 两人听后恍然大悟,按照华佗的嘱咐服药。果然,没过多久,倪寻泻下后病就好了,李延发汗后也恢复了健康。他们对华佗的医术更是钦佩不已。 华佗之所以能够如此精准地对症下药,是因为他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他长期观察病人的病症,研究各种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病情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正如《三国志》中对华佗的记载:“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华佗就是这样,能够准确地判断病情,然后给出恰当的治疗方法。 对症下药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它告诉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不能一概而论。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只有准确地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开出有效的“药方”,解决问题。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学会这种思维方式,避免盲目行动,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对症下药-成语图片

对症下药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