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偿失

成语拼音

dé bù cháng shī

得不偿失成语解释

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典故出处

宋·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诗:“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占据江东六郡,他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就召集群臣商议攻打夷州和琼崖有关事宜,大臣们均赞同出兵,只有右都护陆逊不赞同,他认为当前应该休养生息增强实力。孙权没采纳他的意见就出兵取胜,但整体上得不偿失。

成语造句

做事情要考虑周全,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否则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诸侯国名为卫。卫国的国君想要扩张自己的领土,增加国家的财富和实力。 有一次,卫国国君听闻邻国拥有一座蕴藏着丰富矿产的山脉,这让他心动不已。他心想,如果能将这座山脉占为己有,那将会带来巨大的财富。于是,他不顾大臣们的劝阻,毅然决定发动战争去夺取那座山脉。 卫国国君倾尽全国之力,组建了庞大的军队,气势汹汹地向邻国进发。战争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都损失惨重。经过漫长而残酷的战斗,卫国最终占领了那座山脉。 然而,当他们开始开采矿产时,却发现事情远非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开采技术的落后和缺乏经验,他们在开采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产量远远低于预期。而且,为了这场战争,卫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量的士兵战死沙场,国内的劳动力急剧减少,农业生产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百姓们生活困苦,怨声载道。 与此同时,邻国因为失去了山脉,也对卫国充满了仇恨,他们联合其他国家对卫国进行了报复。卫国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不断地应对着来自各方的威胁和攻击。 卫国国君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愚蠢。他为了一座看似有巨大价值的山脉,却付出了远比得到的多得多的代价。他的国家陷入了动荡和危机之中,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做任何决策之前,都要仔细权衡利弊,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可能带来的后果。否则,就可能像卫国国君一样,做出得不偿失的事情。就如《吕氏春秋·权勋》中所说:“达子又帅其余卒,以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这便是只顾眼前小利而最终失去更大利益的典型例子。我们应引以为戒,在追求目标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避免因一时冲动而犯下得不偿失的错误。

得不偿失-成语图片

得不偿失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