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償失
成語拼音
- dé bù cháng shī
得不償失成語解釋
- 償: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償不了所受的損失。
典故出處
- 宋·蘇軾《和子由除日見寄》詩:“感時嗟事變,所得不償失。”
成語典故
-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佔據江東六郡,他想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就召集羣臣商議攻打夷州和瓊崖有關事宜,大臣們均贊同出兵,只有右都護陸遜不贊同,他認爲當前應該休養生息增強實力。孫權沒采納他的意見就出兵取勝,但整體上得不償失。
成語造句
- 做事情要考慮周全,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否則很可能會得不償失。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諸侯國名爲衛。衛國的國君想要擴張自己的領土,增加國家的財富和實力。
有一次,衛國國君聽聞鄰國擁有一座蘊藏着豐富礦產的山脈,這讓他心動不已。他心想,如果能將這座山脈佔爲己有,那將會帶來巨大的財富。於是,他不顧大臣們的勸阻,毅然決定發動戰爭去奪取那座山脈。
衛國國君傾盡全國之力,組建了龐大的軍隊,氣勢洶洶地向鄰國進發。戰爭進行得異常激烈,雙方都損失慘重。經過漫長而殘酷的戰鬥,衛國最終佔領了那座山脈。
然而,當他們開始開採礦產時,卻發現事情遠非他們想象的那麼簡單。由於開採技術的落後和缺乏經驗,他們在開採過程中遇到了許多難題,產量遠遠低於預期。而且,爲了這場戰爭,衛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大量的士兵戰死沙場,國內的勞動力急劇減少,農業生產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百姓們生活困苦,怨聲載道。
與此同時,鄰國因爲失去了山脈,也對衛國充滿了仇恨,他們聯合其他國家對衛國進行了報復。衛國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不斷地應對着來自各方的威脅和攻擊。
衛國國君這才意識到,自己當初的決定是多麼的愚蠢。他爲了一座看似有巨大價值的山脈,卻付出了遠比得到的多得多的代價。他的國家陷入了動盪和危機之中,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做任何決策之前,都要仔細權衡利弊,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可能帶來的後果。否則,就可能像衛國國君一樣,做出得不償失的事情。就如《呂氏春秋·權勳》中所說:“達子又帥其餘卒,以軍於秦周,無以賞,使人請金於齊王,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這便是隻顧眼前小利而最終失去更大利益的典型例子。我們應引以爲戒,在追求目標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判斷,避免因一時衝動而犯下得不償失的錯誤。
得不償失-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