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心应手

成语拼音

dé xīn yìng shǒu

得心应手成语解释

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典故出处

《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成语典故

古时,匏巴弹琴,鸟儿会随着乐声而舞,鱼儿跃出水面倾听。郑国的师文听说后,就去拜师襄为师学琴。  师文学了三年,柱指钧弦,却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师襄无奈地说:“你可以回家去了。”师文扔掉琴,叹息道:“我不是不会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弹一首曲子。而是我心不在琴弦上,心里也没有音乐。由于内心找不到音乐的感受,所以手指就不能和琴弦相配合了。你再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找一找音乐的感受。”  过了不久,师文回来见师襄。师襄说:“你的琴炼得如何?”师文告诉他:“我已找到音乐的感受,请听我弹一曲。”  当春天时叩击商弦弹南吕调,凉风突起,草木都结出了果实。秋天时叩击角弦弹夹钟调,和风徐徐地吹起,花草树木都开花发芽了。夏天时叩击羽弦弹黄钟调,霜雪交下,河塘里都结冰了。冬天时叩击徵弦弹蕤宾调,阳光变得炽热,厚厚的冰块一下就融化了。一曲将终时,则以宫弦为主与其它四弦一并奏起,这时吹来了和丽的风,天空中漂着吉祥的云朵,降下了甘露,地下涌出了清清的泉水。  师襄抚心高蹈说:“你的弹奏真是妙啊!即使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也比不上你。我得挟琴执管向你学琴了。”。

成语造句

他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在工作中处理各种任务时已经能够做到得心应手了。

成语故事

《关于“得心应手”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师襄的乐师,他的琴艺十分高超。鲁国的公子季札曾听他弹琴,被其精湛的技艺深深打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当时,有一个年轻人名叫伯牙,他非常热爱音乐,尤其痴迷于弹琴。伯牙一心想要拜师襄为师,学习琴艺。师襄见他态度诚恳,又极具天赋,便欣然应允。 伯牙跟随师襄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琴艺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他总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能够随心所欲地通过琴声表达内心感受的境界。师襄看出了他的困惑,对他说:“弹琴之艺,不仅仅在于技法的娴熟,更在于内心的感悟与领会。你需要用心去体会音乐的真谛,才能真正做到得心应手。” 伯牙铭记师襄的教诲,开始更加用心地钻研琴艺。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山间溪边,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悟万物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领悟到了音乐与自然、与内心的紧密联系。 有一次,伯牙正在山间弹琴,忽然听到一阵砍柴人的歌声。那歌声悠扬动听,仿佛与周围的山林融为一体。伯牙深受启发,他意识到,真正的音乐应该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就像那砍柴人的歌声一样,无需刻意雕琢。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感悟,伯牙的琴艺终于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能够根据自己的心境和感受,随心所欲地弹奏出各种美妙的音乐。无论是激昂澎湃的旋律,还是婉转悠扬的曲调,都能信手拈来,如同呼吸一般自然。 一天,伯牙乘船出游。当船行至一座小山旁时,他看到山上云雾缭绕,景色美不胜收。顿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情感,他坐到琴前,弹奏起来。那琴声时而如高山流水般奔腾壮阔,时而如清风拂面般柔和细腻,仿佛将眼前的美景完美地诠释了出来。 此时,岸边的一位樵夫被伯牙的琴声所吸引,静静地站在那里聆听。当伯牙一曲弹罢,樵夫不禁赞叹道:“先生的琴艺真是出神入化,您刚才所弹的曲子,就好像我眼前看到的这座山和这江水一样。”伯牙十分惊讶,他没想到一个樵夫竟然能够如此深刻地理解他的琴声。两人交谈之下,伯牙得知樵夫名叫钟子期,也是一个热爱音乐之人。从此,伯牙和钟子期成为了知己好友,他们时常一起交流音乐心得。 正是因为伯牙多年来的刻苦钻研和用心感悟,才让他最终能够在弹琴时得心应手,用音乐表达出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而他与钟子期的这段知音佳话,也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美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中,不断努力探索和领悟,才能真正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取得非凡的成就。

得心应手-成语图片

得心应手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