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心應手

成語拼音

dé xīn yìng shǒu

得心應手成語解釋

得:得到,想到;應:反應,配合。心裏怎麼想,手就能怎麼做。比喻技藝純熟或做事情非常順利。

典故出處

《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

成語典故

古時,匏巴彈琴,鳥兒會隨着樂聲而舞,魚兒躍出水面傾聽。鄭國的師文聽說後,就去拜師襄爲師學琴。  師文學了三年,柱指鈞弦,卻彈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師襄無奈地說:“你可以回家去了。”師文扔掉琴,嘆息道:“我不是不會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彈一首曲子。而是我心不在琴絃上,心裏也沒有音樂。由於內心找不到音樂的感受,所以手指就不能和琴絃相配合了。你再給我一些時間,讓我找一找音樂的感受。”  過了不久,師文回來見師襄。師襄說:“你的琴煉得如何?”師文告訴他:“我已找到音樂的感受,請聽我彈一曲。”  當春天時叩擊商弦彈南呂調,涼風突起,草木都結出了果實。秋天時叩擊角弦彈夾鐘調,和風徐徐地吹起,花草樹木都開花發芽了。夏天時叩擊羽弦彈黃鐘調,霜雪交下,河塘裏都結冰了。冬天時叩擊徵弦彈蕤賓調,陽光變得熾熱,厚厚的冰塊一下就融化了。一曲將終時,則以宮弦爲主與其它四弦一併奏起,這時吹來了和麗的風,天空中漂着吉祥的雲朵,降下了甘露,地下涌出了清清的泉水。  師襄撫心高蹈說:“你的彈奏真是妙啊!即使師曠之清角,鄒衍之吹律,也比不上你。我得挾琴執管向你學琴了。”。

成語造句

他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和積累,在工作中處理各種任務時已經能夠做到得心應手了。

成語故事

《關於“得心應手”的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師襄的樂師,他的琴藝十分高超。魯國的公子季札曾聽他彈琴,被其精湛的技藝深深打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當時,有一個年輕人名叫伯牙,他非常熱愛音樂,尤其癡迷於彈琴。伯牙一心想要拜師襄爲師,學習琴藝。師襄見他態度誠懇,又極具天賦,便欣然應允。 伯牙跟隨師襄學習了一段時間後,琴藝有了很大的進步。然而,他總覺得自己還沒有達到那種能夠隨心所欲地通過琴聲表達內心感受的境界。師襄看出了他的困惑,對他說:“彈琴之藝,不僅僅在於技法的嫺熟,更在於內心的感悟與領會。你需要用心去體會音樂的真諦,才能真正做到得心應手。” 伯牙銘記師襄的教誨,開始更加用心地鑽研琴藝。他常常一個人坐在山間溪邊,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感悟萬物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領悟到了音樂與自然、與內心的緊密聯繫。 有一次,伯牙正在山間彈琴,忽然聽到一陣砍柴人的歌聲。那歌聲悠揚動聽,彷彿與周圍的山林融爲一體。伯牙深受啓發,他意識到,真正的音樂應該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的,就像那砍柴人的歌聲一樣,無需刻意雕琢。 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感悟,伯牙的琴藝終於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他能夠根據自己的心境和感受,隨心所欲地彈奏出各種美妙的音樂。無論是激昂澎湃的旋律,還是婉轉悠揚的曲調,都能信手拈來,如同呼吸一般自然。 一天,伯牙乘船出遊。當船行至一座小山旁時,他看到山上雲霧繚繞,景色美不勝收。頓時,心中涌起一股強烈的情感,他坐到琴前,彈奏起來。那琴聲時而如高山流水般奔騰壯闊,時而如清風拂面般柔和細膩,彷彿將眼前的美景完美地詮釋了出來。 此時,岸邊的一位樵夫被伯牙的琴聲所吸引,靜靜地站在那裏聆聽。當伯牙一曲彈罷,樵夫不禁讚歎道:“先生的琴藝真是出神入化,您剛纔所彈的曲子,就好像我眼前看到的這座山和這江水一樣。”伯牙十分驚訝,他沒想到一個樵夫竟然能夠如此深刻地理解他的琴聲。兩人交談之下,伯牙得知樵夫名叫鍾子期,也是一個熱愛音樂之人。從此,伯牙和鍾子期成爲了知己好友,他們時常一起交流音樂心得。 正是因爲伯牙多年來的刻苦鑽研和用心感悟,才讓他最終能夠在彈琴時得心應手,用音樂表達出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和思想。而他與鍾子期的這段知音佳話,也一直流傳至今,成爲了人們津津樂道的美談。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熱愛的事情中,不斷努力探索和領悟,才能真正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取得非凡的成就。

得心應手-成語圖片

得心應手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