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粟尺布

成语拼音

dǒu sù chǐ bù

斗粟尺布成语解释

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典故出处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成语典故

西汉时,高祖刘邦的六子刘长少年丧母。吕后遵照刘邦的旨意,收养了刘长。淮南王英布因举兵叛乱,兵败被杀以后,刘长被封为淮南王。  刘长依仗自己皇子的地位,异常骄横。孝文帝即位以后,他更是有恃无恐,骄蹇数不奉法。做为兄长的孝文帝对他也十分放纵。因为他和辟阳侯审食其有宿怨,以铁椎杀之,孝文帝宽赦不予治罪,使其更加骄横不法。刘长不遵守朝廷的法令,在淮南为所欲为。他乱杀无辜,乱送爵位,把自己的车马装饰得跟皇帝的一样。后来,竟派人南约闽越,北结匈奴,准备起兵谋反。  刘长谋反的事败露以后,帮着他谋反的人,杀头的杀头,被捕的被捕,刘长也被带到了长安。孝文帝免了他的死罪,废除了他的王号,遣往蜀地。在遣送途中,刘长绝食自杀。当时,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孝文帝逼死了自己的亲弟弟,便编了一首歌谣说:一尺布,还可以缝,一斗粟,还可以舂,兄弟二人竟不能相容。   根据这首民谣,后人引伸出“斗粟尺布”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兄弟不和。

成语造句

他们兄弟之间为了争夺财产,竟然闹到了如同斗粟尺布的地步,实在令人叹息。

成语故事

在汉朝初期,有一对兄弟,哥哥叫刘长,弟弟叫刘恒。他们本应相亲相爱,相互扶持,然而,命运的齿轮却让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刘长自幼被吕后抚养,性格骄纵跋扈。在刘恒登基成为汉文帝后,刘长自恃与文帝关系特殊,行为越发肆无忌惮。他不仅不遵守朝廷的律法,还常常做出一些越轨之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长心中的不满和欲望逐渐膨胀。他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权力,开始对文帝心生怨恨。这种怨恨在他心中不断滋长,最终演变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有一次,刘长竟然密谋造反,企图夺取皇位。文帝得知后,痛心不已,但念及兄弟之情,只是对他进行了流放的惩罚。然而,刘长在流放的途中却并不思悔改,反而更加怨恨文帝。 在流放之地,刘长整天郁郁寡欢,心中的怒火无法平息。他觉得文帝对他太过绝情,完全不顾及兄弟之间的感情。而文帝这边,其实内心一直牵挂着刘长,希望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到自己身边。 可惜的是,刘长最终没能放下心中的执念,在流放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之间的兄弟情分,就如同那“斗粟尺布”一般,原本亲密无间,却因为种种原因变得支离破碎。 正如《史记》中所记载的那样,兄弟之间本应相互关爱、相互支持,但刘长和刘恒却因为权力和欲望而产生了裂痕。这个故事也让后人感慨不已,警示着人们要珍惜亲情,不要让利益和欲望蒙蔽了双眼,破坏了原本珍贵的感情。 “斗粟尺布”这个成语,正是从刘长和刘恒的故事中演变而来,它形象地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悲剧不断上演,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真诚和宽容去对待身边的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不要让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斗粟尺布-成语图片

斗粟尺布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