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粟尺布
成語拼音
- dǒu sù chǐ bù
斗粟尺布成語解釋
- 比喻兄弟間因利害衝突而不和。
典故出處
-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成語典故
- 西漢時,高祖劉邦的六子劉長少年喪母。呂后遵照劉邦的旨意,收養了劉長。淮南王英布因舉兵叛亂,兵敗被殺以後,劉長被封爲淮南王。 劉長依仗自己皇子的地位,異常驕橫。孝文帝即位以後,他更是有恃無恐,驕蹇數不奉法。做爲兄長的孝文帝對他也十分放縱。因爲他和闢陽侯審食其有宿怨,以鐵椎殺之,孝文帝寬赦不予治罪,使其更加驕橫不法。劉長不遵守朝廷的法令,在淮南爲所欲爲。他亂殺無辜,亂送爵位,把自己的車馬裝飾得跟皇帝的一樣。後來,竟派人南約閩越,北結匈奴,準備起兵謀反。 劉長謀反的事敗露以後,幫着他謀反的人,殺頭的殺頭,被捕的被捕,劉長也被帶到了長安。孝文帝免了他的死罪,廢除了他的王號,遣往蜀地。在遣送途中,劉長絕食自殺。當時,一些不明真相的人還以爲孝文帝逼死了自己的親弟弟,便編了一首歌謠說:一尺布,還可以縫,一斗粟,還可以舂,兄弟二人竟不能相容。 根據這首民謠,後人引伸出“斗粟尺布”這句成語,常用來比喻兄弟不和。
成語造句
- 他們兄弟之間爲了爭奪財產,竟然鬧到了如同斗粟尺布的地步,實在令人嘆息。
成語故事
- 在漢朝初期,有一對兄弟,哥哥叫劉長,弟弟叫劉恆。他們本應相親相愛,相互扶持,然而,命運的齒輪卻讓他們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劉長自幼被呂后撫養,性格驕縱跋扈。在劉恆登基成爲漢文帝后,劉長自恃與文帝關係特殊,行爲越發肆無忌憚。他不僅不遵守朝廷的律法,還常常做出一些越軌之事。
隨着時間的推移,劉長心中的不滿和慾望逐漸膨脹。他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和權力,開始對文帝心生怨恨。這種怨恨在他心中不斷滋長,最終演變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有一次,劉長竟然密謀造反,企圖奪取皇位。文帝得知後,痛心不已,但念及兄弟之情,只是對他進行了流放的懲罰。然而,劉長在流放的途中卻並不思悔改,反而更加怨恨文帝。
在流放之地,劉長整天鬱鬱寡歡,心中的怒火無法平息。他覺得文帝對他太過絕情,完全不顧及兄弟之間的感情。而文帝這邊,其實內心一直牽掛着劉長,希望他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重新回到自己身邊。
可惜的是,劉長最終沒能放下心中的執念,在流放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們之間的兄弟情分,就如同那“斗粟尺布”一般,原本親密無間,卻因爲種種原因變得支離破碎。
正如《史記》中所記載的那樣,兄弟之間本應相互關愛、相互支持,但劉長和劉恆卻因爲權力和慾望而產生了裂痕。這個故事也讓後人感慨不已,警示着人們要珍惜親情,不要讓利益和慾望矇蔽了雙眼,破壞了原本珍貴的感情。
“斗粟尺布”這個成語,正是從劉長和劉恆的故事中演變而來,它形象地比喻兄弟間因利害衝突而不和。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悲劇不斷上演,提醒着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以真誠和寬容去對待身邊的人,尤其是自己的親人,不要讓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斗粟尺布-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