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义

成语拼音

duàn zhāng qǔ yì

断章取义成语解释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典故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成语典故

春秋后期,崔杼和庆封杀死齐庄公,拥立齐景公杵舀。庄公的卫士卢薄癸和王何外逃他国。卢的弟弟卢薄弊悄悄取得庆封的信任,用计除掉崔杼一家,并把自己的妻子进献给庆封,他找回卢薄癸及王何,成功杀死庆封一家为庄公报仇。

成语造句

在讨论问题时,有些人总是不全面了解情况就进行评判,这其实是断章取义的做法,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的大夫名叫崔杼。崔杼权势很大,他因为一些私人恩怨杀死了当时的国君齐庄公。 齐国的太史官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知道后非常生气,他要求太史官更改记录,太史官坚决不肯,崔杼便怒而杀之。太史官的弟弟继任后,依然坚持写下“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杀了他。太史官的另一个弟弟继续担任太史官,面对崔杼的威胁,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写下同样的记载。崔杼无奈,只好放弃。 与此同时,另一个国家的史官南史氏,听闻齐国太史官因为如实记载而被杀,他担心齐国的历史会被歪曲,于是抱着竹简急匆匆地赶往齐国,准备继续记录真实的历史。在路上,南史氏得知齐国已经有太史官如实记录了这件事,这才放心地返回。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史官们坚守正义和史实的精神。然而,在后世,有些人却常常会对历史事件或他人的言论进行断章取义,只选取其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来理解和传播,完全不顾及事件的全貌和真实含义。 比如在一些争论中,人们可能会截取对方话语中的只言片语,脱离其原本的语境进行解读,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歪曲对方的本意。这种断章取义的行为,不仅会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产生,也会损害真相和公正。 我们应该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汲取教训,在对待各种信息和观点时,要有全面、客观的态度,不能轻易地被断章取义所误导。要如同那些勇敢的太史官一样,追求真实和完整,不被片面的解读所左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避免因为错误的认知而做出不当的决策。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历史,不随意对历史进行歪曲和篡改,让后人能够从真实的历史中获得智慧和启示。正如古人所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历史,而不是通过断章取义来破坏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断章取义-成语图片

断章取义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