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邮之戮

成语拼音

dù yóu zhī lù

杜邮之戮成语解释

杜邮:古地名,今陕西咸阳;戮:杀。指忠臣无辜被杀

典故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成语典故

战国末期,武安君奉秦昭王之命出城巡视,到达咸阳西门十里远的杜邮时,昭王派使者前来赐武安君,让他用短剑自裁,武安君问他所犯何罪?迫于压力又不得不拔剑自杀。老百姓见他死于非罪,每年他的死期自发祭祀。

成语造句

白起一生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却遭受到了杜邮之戮,实在令人惋惜。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战功赫赫。他善于用兵,为秦国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大破赵军,坑杀降卒四十万,使得赵国元气大伤。然而,他的辉煌却引来了秦国丞相范雎的嫉妒和担忧。 后来,秦国再次攻打赵国,白起认为此时并不是最佳时机,拒绝领军出征。秦王多次派人催促,白起依旧坚持己见。秦王大怒,再加上范雎在一旁煽风点火,秦王便下令免去白起的官职,让他离开咸阳。 白起无奈离开,行至杜邮这个地方时,秦王与范雎商议后,觉得白起心怀不满,留着他始终是个隐患。于是,秦王派遣使者追上白起,赐给他一把剑,让他自裁。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命运转折,白起悲愤交加。他回想起自己一生为秦国征战沙场,到头来却落得如此下场。他长叹道:“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沉思片刻后,他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说完,便挥剑自刎,结束了自己辉煌而又悲壮的一生。 白起的遭遇正是“杜邮之戮”这一成语的由来。他的命运令人唏嘘,也让人感慨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纷争中,即使是功高盖世的名将也难以避免悲惨的结局。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许多功臣良将因为种种原因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杜邮之戮也警示着后人,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不仅要有卓越的才能,更要懂得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自保。同时,也提醒着统治者要善于用人,不可因一时的意气或他人的谗言而错杀良臣,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杜邮之戮如同一座警钟,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的教训,珍惜和平与稳定的时代。

杜邮之戮-成语图片

杜邮之戮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