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之势

成语拼音

dǐng zú zhī shì

鼎足之势成语解释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典故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成语典故

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最后被吕后诱杀。

成语造句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形成鼎足之势,彼此互相牵制。

成语故事

在那遥远的秦末汉初之际,天下大乱,英雄辈出。 起初,秦朝的暴政让百姓苦不堪言,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其中,项羽和刘邦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反秦势力中的佼佼者。项羽,力能扛鼎,勇猛无比,率领着他的楚军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刘邦,虽出身平凡,但他善于用人,麾下聚集了一批能臣谋士。 秦朝覆灭后,项羽和刘邦开始了争夺天下的漫长征程。项羽自恃强大,分封诸侯,而刘邦则在汉中默默积蓄力量。 有一次,刘邦采用韩信的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迅速占领了关中地区,势力大增。此时的项羽正忙于平定其他诸侯的叛乱,无暇顾及刘邦。刘邦趁机继续扩张势力,逐渐与项羽形成了对峙之势。 在之后的一系列战役中,双方互有胜负。然而,项羽的刚愎自用和不善用人,导致他逐渐失去了优势。刘邦则凭借着他的谋略和用人之道,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羽和刘邦以及另一股势力逐渐形成了一种鼎足之势。这三股力量相互牵制,彼此争夺着天下的霸权。 在这个关键时刻,刘邦手下的谋士们纷纷出谋划策,他们建议刘邦联合其他势力,共同对抗项羽。刘邦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与各方势力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 而项羽这边,由于他的骄傲和固执,许多将领和谋士纷纷离他而去,他的势力逐渐被削弱。 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刘邦率领的汉军击败了项羽的楚军,项羽被迫自刎乌江。刘邦则成功地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 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鼎足之势的复杂与激烈。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角逐。而刘邦能够最终胜出,正是因为他善于审时度势,懂得利用各方力量的矛盾和平衡,以及他对人才的重视和运用。鼎足之势的形成与演变,不仅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是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鼎足之势-成语图片

鼎足之势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