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之勢

成語拼音

dǐng zú zhī shì

鼎足之勢成語解釋

比喻三方面並立的局面。

典故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成語典故

公元前203年,漢將韓信滅了齊國,被劉邦封爲齊王,韓信的謀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勢後認爲韓信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勸他不要跟隨劉邦自立爲王,可以與楚漢三分天下,跟隨劉邦最多也只能封爲諸侯。韓信不聽蒯通的意見,最後被呂后誘殺。

成語造句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形成鼎足之勢,彼此互相牽制。

成語故事

在那遙遠的秦末漢初之際,天下大亂,英雄輩出。 起初,秦朝的暴政讓百姓苦不堪言,各地紛紛揭竿而起。其中,項羽和劉邦逐漸嶄露頭角,成爲反秦勢力中的佼佼者。項羽,力能扛鼎,勇猛無比,率領着他的楚軍在戰場上屢立戰功。劉邦,雖出身平凡,但他善於用人,麾下聚集了一批能臣謀士。 秦朝覆滅後,項羽和劉邦開始了爭奪天下的漫長征程。項羽自恃強大,分封諸侯,而劉邦則在漢中默默積蓄力量。 有一次,劉邦採用韓信的計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迅速佔領了關中地區,勢力大增。此時的項羽正忙於平定其他諸侯的叛亂,無暇顧及劉邦。劉邦趁機繼續擴張勢力,逐漸與項羽形成了對峙之勢。 在之後的一系列戰役中,雙方互有勝負。然而,項羽的剛愎自用和不善用人,導致他逐漸失去了優勢。劉邦則憑藉着他的謀略和用人之道,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 隨着時間的推移,項羽和劉邦以及另一股勢力逐漸形成了一種鼎足之勢。這三股力量相互牽制,彼此爭奪着天下的霸權。 在這個關鍵時刻,劉邦手下的謀士們紛紛出謀劃策,他們建議劉邦聯合其他勢力,共同對抗項羽。劉邦採納了他們的建議,與各方勢力展開了頻繁的外交活動。 而項羽這邊,由於他的驕傲和固執,許多將領和謀士紛紛離他而去,他的勢力逐漸被削弱。 最終,在垓下之戰中,劉邦率領的漢軍擊敗了項羽的楚軍,項羽被迫自刎烏江。劉邦則成功地統一了天下,建立了大漢王朝。 這段歷史充分展現了鼎足之勢的複雜與激烈。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各方勢力爲了爭奪天下,展開了驚心動魄的角逐。而劉邦能夠最終勝出,正是因爲他善於審時度勢,懂得利用各方力量的矛盾和平衡,以及他對人才的重視和運用。鼎足之勢的形成與演變,不僅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更是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思考和啓示。

鼎足之勢-成語圖片

鼎足之勢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