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而居

成语拼音

dǐng zú ér jū

鼎足而居成语解释

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典故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成语典故

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最后被吕后诱杀。

成语造句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各方势力鼎足而居,相互抗衡,局势十分复杂。

成语故事

在秦末汉初之际,天下大乱,英雄辈出。 当时,有三位杰出的人物崭露头角,他们分别是刘邦、项羽和韩信。刘邦出身平民,但他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远大的志向。项羽则是楚国名将之后,武力超群,威震天下。韩信起初怀才不遇,后来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刘邦重用。 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项羽在初期占据优势,多次打败刘邦。然而,刘邦善于用人,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能臣谋士,逐渐扭转了局势。 韩信在刘邦麾下屡立战功,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率领军队平定了北方诸多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韩信的立场变得至关重要。此时的韩信完全有能力与刘邦、项羽鼎足而居,三分天下。他的谋士蒯通曾劝他自立为王,脱离刘邦的控制。蒯通对韩信说:“如今将军您手握重兵,威震天下,完全可以与刘邦、项羽鼎足而立。如果您不抓住这个机会,将来必定会后悔莫及。” 韩信心中犹豫不决,他想起自己曾受刘邦的知遇之恩,不忍背叛。最终,韩信还是决定继续辅佐刘邦。 在刘邦和韩信的共同努力下,项羽最终在垓下之战中被击败,自刎而亡。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成为天下之主。而韩信,尽管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还是遭到了刘邦的猜忌,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这段历史故事充分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鼎足而居”这个成语也正是来源于此,它形象地描述了三方势力相互对峙、平分秋色的局面。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这样的局势屡见不鲜,它们不仅影响着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和探讨的故事。

鼎足而居-成语图片

鼎足而居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