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而立
成语拼音
- dǐng zú ér lì
鼎足而立成语解释
- 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典故出处
-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成语典故
- 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最后被吕后诱杀。
成语造句
-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相互抗衡。
成语故事
- 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英雄纷纷崛起。其中,有三位杰出的人物逐渐崭露头角,他们分别是刘邦、项羽和韩信。
刘邦出身平民,但他善于用人,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项羽则是楚国名将之后,勇猛无比,威震天下。韩信原本默默无闻,但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了刘邦麾下的重要将领。
起初,刘邦和项羽曾并肩作战,共同反抗秦朝的暴政。然而,随着秦朝的灭亡,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项羽凭借着强大的实力,自封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诸侯。刘邦则被封为汉王,前往汉中地区。
韩信在刘邦麾下屡立战功,他帮助刘邦平定了关中地区,为刘邦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此时,刘邦的势力逐渐壮大,与项羽形成了对峙之势。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双方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项羽虽然勇猛,但他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刘邦则充分发挥自己善于团结各方力量的优势,逐渐占据了上风。
而韩信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率领军队接连取得胜利,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在韩信的辅佐下,刘邦的势力如日中天。
最终,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击败了项羽,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立了汉朝,成为了天下的主宰。而韩信也因其卓越的功绩,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功臣。
此时的天下,形成了刘邦、韩信鼎足而立的局面。然而,刘邦对韩信的才能和威望感到忌惮。他担心韩信会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于是设计剥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将他降为淮阴侯。
韩信心中虽有不满,但他深知刘邦的手段,只能选择隐忍。然而,刘邦始终对他不放心,最终在吕后的策划下,韩信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
鼎足而立的局面就此结束,刘邦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开启了汉朝的辉煌篇章。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权力的争夺中,即使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也可能反目成仇。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兴衰与无奈。
鼎足而立-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