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而立

成語拼音

dǐng zú ér lì

鼎足而立成語解釋

象鼎的三隻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典故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成語典故

公元前203年,漢將韓信滅了齊國,被劉邦封爲齊王,韓信的謀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勢後認爲韓信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勸他不要跟隨劉邦自立爲王,可以與楚漢三分天下,跟隨劉邦最多也只能封爲諸侯。韓信不聽蒯通的意見,最後被呂后誘殺。

成語造句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相互抗衡。

成語故事

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英雄紛紛崛起。其中,有三位傑出的人物逐漸嶄露頭角,他們分別是劉邦、項羽和韓信。 劉邦出身平民,但他善於用人,有着非凡的領導才能。項羽則是楚國名將之後,勇猛無比,威震天下。韓信原本默默無聞,但憑藉着卓越的軍事才能,成爲了劉邦麾下的重要將領。 起初,劉邦和項羽曾並肩作戰,共同反抗秦朝的暴政。然而,隨着秦朝的滅亡,兩人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項羽憑藉着強大的實力,自封爲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諸侯。劉邦則被封爲漢王,前往漢中地區。 韓信在劉邦麾下屢立戰功,他幫助劉邦平定了關中地區,爲劉邦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此時,劉邦的勢力逐漸壯大,與項羽形成了對峙之勢。 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雙方展開了多次激烈的戰鬥。項羽雖然勇猛,但他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劉邦則充分發揮自己善於團結各方力量的優勢,逐漸佔據了上風。 而韓信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率領軍隊接連取得勝利,爲劉邦立下了赫赫戰功。在韓信的輔佐下,劉邦的勢力如日中天。 最終,劉邦在垓下之戰中擊敗了項羽,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建立了漢朝,成爲了天下的主宰。而韓信也因其卓越的功績,成爲了漢朝的開國功臣。 此時的天下,形成了劉邦、韓信鼎足而立的局面。然而,劉邦對韓信的才能和威望感到忌憚。他擔心韓信會對自己的統治構成威脅,於是設計剝奪了韓信的兵權,並將他降爲淮陰侯。 韓信心中雖有不滿,但他深知劉邦的手段,只能選擇隱忍。然而,劉邦始終對他不放心,最終在呂后的策劃下,韓信被以謀反的罪名處死。 鼎足而立的局面就此結束,劉邦穩固了自己的統治,開啓了漢朝的輝煌篇章。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在權力的爭奪中,即使曾經並肩作戰的夥伴也可能反目成仇。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英雄人物的興衰與無奈。

鼎足而立-成語圖片

鼎足而立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