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缶钟惑

成语拼音

èr fǒu zhōng huò

二缶钟惑成语解释

二:疑,不明确;缶、钟:指古代量器。弄不清缶与钟的容量。比喻弄不清普通的是非道理。

典故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在《庄子》中讲述“二缶钟惑”的道理:有三人同做一事,一人迷惑则事可成;有两人迷惑,事则不成。现在天下人都迷惑了,高雅的思想进入不了人们的意识,而对低级庸俗的东西感兴趣,就像对缶钟的容量搞不清一样。

成语造句

对于这件事的判断,他就像那二缶钟惑的人一样,完全分不清是非对错,犹豫不决。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郑国。郑国有一位富人,他家中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宝物,其中有两个特别的缶。 这两个缶从外表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但其实它们有着细微的差别。一个缶质地纯净,敲击时声音清脆悦耳;而另一个缶则稍微有些瑕疵,声音略显沉闷。 这位富人有个儿子,对这两个缶充满了好奇。一天,他将两个缶拿出来比较,左敲敲右敲敲,却始终无法确定哪个缶更好。他一会儿觉得这个缶的声音好听,一会儿又觉得那个缶的声音更特别,心中十分困惑。 富人见儿子如此纠结,便对他说:“孩子,你不能如此犹豫不决,要学会分辨它们的不同之处。”然而,儿子还是深陷在这种迷惑之中,无法自拔。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的这种困惑愈发严重,甚至影响到了他对其他事物的判断。他在面对任何选择时,都如同面对那两个缶一样,摇摆不定,难以抉择。 有一次,国家面临着一场重要的决策。国王召集了大臣们商议,这位富人的儿子也有幸参与其中。在讨论过程中,各种观点和建议纷纷涌现,就如同那两个缶的声音一般,让他感到无所适从。 他一会儿觉得这个方案可行,一会儿又觉得那个方案更好,始终无法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最终,由于他的犹豫不决,导致国家错过了最佳的决策时机,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这件事情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大家意识到像富人儿子这样被二缶钟惑,在关键时刻无法做出果断决定,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后来,人们便用“二缶钟惑”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因分不清是非而犹豫不决、动摇不定的人。 正如《荀子·哀公》中所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举棋不定,就如同在迷雾中徘徊,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因为犹豫不决而错失良机,甚至导致失败的例子。所以,我们应当学会明辨是非,坚定自己的信念,在面对选择时果断地做出决定,而不是像那个被二缶所迷惑的富人儿子一样,陷入无尽的困惑和犹豫之中。

二缶钟惑-成语图片

二缶钟惑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