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缶鐘惑

成語拼音

èr fǒu zhōng huò

二缶鐘惑成語解釋

二:疑,不明確;缶、鍾:指古代量器。弄不清缶與鐘的容量。比喻弄不清普通的是非道理。

典故出處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地》:“以二缶鐘惑,而所適不得矣。”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周在《莊子》中講述“二缶鐘惑”的道理:有三人同做一事,一人迷惑則事可成;有兩人迷惑,事則不成。現在天下人都迷惑了,高雅的思想進入不了人們的意識,而對低級庸俗的東西感興趣,就像對缶鐘的容量搞不清一樣。

成語造句

對於這件事的判斷,他就像那二缶鐘惑的人一樣,完全分不清是非對錯,猶豫不決。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鄭國。鄭國有一位富人,他家中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寶物,其中有兩個特別的缶。 這兩個缶從外表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但其實它們有着細微的差別。一個缶質地純淨,敲擊時聲音清脆悅耳;而另一個缶則稍微有些瑕疵,聲音略顯沉悶。 這位富人有個兒子,對這兩個缶充滿了好奇。一天,他將兩個缶拿出來比較,左敲敲右敲敲,卻始終無法確定哪個缶更好。他一會兒覺得這個缶的聲音好聽,一會兒又覺得那個缶的聲音更特別,心中十分困惑。 富人見兒子如此糾結,便對他說:“孩子,你不能如此猶豫不決,要學會分辨它們的不同之處。”然而,兒子還是深陷在這種迷惑之中,無法自拔。 隨着時間的推移,兒子的這種困惑愈發嚴重,甚至影響到了他對其他事物的判斷。他在面對任何選擇時,都如同面對那兩個缶一樣,搖擺不定,難以抉擇。 有一次,國家面臨着一場重要的決策。國王召集了大臣們商議,這位富人的兒子也有幸參與其中。在討論過程中,各種觀點和建議紛紛涌現,就如同那兩個缶的聲音一般,讓他感到無所適從。 他一會兒覺得這個方案可行,一會兒又覺得那個方案更好,始終無法明確地表達自己的立場。最終,由於他的猶豫不決,導致國家錯過了最佳的決策時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這件事情引起了人們的反思,大家意識到像富人兒子這樣被二缶鐘惑,在關鍵時刻無法做出果斷決定,是多麼危險的事情。後來,人們便用“二缶鐘惑”這個成語來形容那些因分不清是非而猶豫不決、動搖不定的人。 正如《荀子·哀公》中所說:“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如果一個人總是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舉棋不定,就如同在迷霧中徘徊,無法找到正確的方向。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也能看到許多因爲猶豫不決而錯失良機,甚至導致失敗的例子。所以,我們應當學會明辨是非,堅定自己的信念,在面對選擇時果斷地做出決定,而不是像那個被二缶所迷惑的富人兒子一樣,陷入無盡的困惑和猶豫之中。

二缶鐘惑-成語圖片

二缶鐘惑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