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爲子隱

成語拼音

fù wéi zǐ yǐn

父爲子隱成語解釋

父親爲兒子隱藏劣跡。

典故出處

《論語·子路》:“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在葉邑停留時,葉公府中的一隻羊跑進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點燒了喫。曾點的兒子曾參把這事報告給孔子,孔子知道曾參處於忠孝兩難的地步,於是答應同葉公說,孔子感慨:“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

成語造句

他做了錯事,父親出於疼愛選擇了父爲子隱。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個叫葉公的人,他非常崇尚正義和道德。 葉公所在的地方有一對父子,父親不小心犯了一個過錯。按照當時的律法和道德觀念,兒子應該秉持正義,將父親的過錯告發。然而,這位兒子卻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內心深處深愛着自己的父親,不忍心看到父親因爲自己的告發而受到懲罰。在痛苦的掙扎中,兒子最終選擇了隱瞞父親的過錯,也就是所謂的“父爲子隱”。 這件事情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一些人認爲兒子的行爲是違背正義的,因爲他沒有按照律法的要求去做,這可能會導致律法的權威性受到挑戰。然而,也有許多人理解兒子的情感,認爲血濃於水,親情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忽視的。 孔子聽聞此事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爲,在某些情況下,親情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雖然律法要求人們秉持正義,但人畢竟是有情感的動物,不能完全拋開親情而只追求冰冷的律法條文。孔子說:“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他強調了在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和道德困境中,需要一種更爲全面和人性化的考量。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父爲子隱”這個成語所反映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道德選擇問題,更是對人性、親情與律法之間關係的深刻探討。在古代社會,家族觀念非常濃厚,父子之間的親情被視爲極其重要的紐帶。這種親情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人們的行爲和決策。 同時,這也讓我們思考律法的目的和意義。律法的存在是爲了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但如果律法過於死板地執行,而忽略了人性和情感的因素,可能會導致一些不合理的結果。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面臨類似的道德困境,需要在不同的價值觀之間做出權衡和選擇。 “父爲子隱”的故事提醒我們,在面對複雜的社會問題和道德抉擇時,不能簡單地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判。我們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包括人性、親情、律法、道德等,尋求一個更爲合理和平衡的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也不忽視人類內心深處的情感需求,讓社會更加和諧、溫暖。

父爲子隱-成語圖片

父爲子隱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