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慈子孝

成語拼音

fù cí zǐ xiào

父慈子孝成語解釋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典故出處

《禮記·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衛莊公十分喜歡他的寵妾生的兒子州籲,大夫石碏勸諫他不要過分溺愛,說驕奢淫逸會讓他走上邪路,只有從小教育他“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莊公不聽勸諫,結果州籲殺桓公而自立,把國家治理得亂七八糟。

成語造句

在那個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相處融洽,平日裏呈現出一片父慈子孝的美好景象。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小村莊裏,住着一對父子。父親名叫李伯,是一個心地善良、勤勞樸實的農夫。 李伯對自己的兒子李明從小就疼愛有加,含辛茹苦地將他養大。在李明年幼時,李伯總是會耐心地教他各種生活技能和爲人處世的道理。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李伯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李明的需求,給予他無盡的關愛和呵護。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明漸漸長大成人。他深知父親爲自己付出的一切,心中充滿了對父親的感激之情。李明十分孝順,每天都會主動幫助父親幹農活,分擔家務。在父親勞累時,他會貼心地爲父親捶背、端茶遞水。 有一年,村莊遭遇了嚴重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村民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李伯家也不例外,他們面臨着飢餓的威脅。然而,李明並沒有絲毫的抱怨和退縮。他每天起早貪黑地去山上尋找可以果腹的食物,自己捨不得喫,總是先拿給父親。 有一次,李明在山上找到了一些野果,滿心歡喜地準備帶回去給父親。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一個餓得奄奄一息的老人。李明心生憐憫,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將自己辛苦找來的野果分給了老人一半。回到家後,李伯看到李明帶回的野果少了許多,便詢問緣由。李明如實相告,李伯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欣慰地笑了,誇獎他做得對。 就這樣,父子倆相互扶持,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時光。他們的故事在村莊裏傳爲佳話,人們都稱讚他們父慈子孝。 《禮記》中曾記載:“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李明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孝順。而李伯對李明的慈愛和教育,也爲李明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的故事讓人們明白,父慈子孝是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在生活中,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挑戰,只要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關愛、相互支持,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迎來美好的未來。這種父慈子孝的美德,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人們前行的道路,也溫暖了無數人的心靈。

父慈子孝-成語圖片

父慈子孝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