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不当罪

成语拼音

fá bù dāng zuì

罚不当罪成语解释

当:相当,抵挡。处罚和罪行不相当。

典故出处

《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成语典故

战国后期,赵国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况,人们把他的著作称为《荀子》。  《荀子》这部著作共有三十二篇,其中一篇叫《正论》,是专门议论政治的。文中提出一个看法:国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样。残暴的国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汤打倒,商纣被周武王消灭等,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荀况主张刑罚要严明,犯罪的应根据罪行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果杀人的不偿命,伤人的不判刑,那就会纵容犯罪,扰乱社会。有人说:“古代没有肉刑,只是象征性地用刑。比如,不使用黥(qing)刑而用墨画脸来替代;不使用劓(yi)刑,而用戴上草作的帽子来替代,这种办法在昏乱的现代是行不通的。如果继续这样做,犯罪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犯罪行为将越来越多。  在阐述了上面这些情况后,荀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地位要和品德相称,官职要和才能相称,赏赐要和功劳相称。如果不是这样,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称,官职和才能不相称,赏赐和功劳不相称,处罚和罪行不相称,那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

成语造句

他所受到的惩罚与他的罪行并不相符,简直是罚不当罪,这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和不满。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国王名叫莱奥尼达斯。他生性多疑且刚愎自用,常常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处理事务。 在他的治理下,有一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忠诚的臣子名叫赫尔曼,他为人正直善良,一心为国为民。然而,一次意外事件中,赫尔曼被卷入了一场误会之中。原来,宫廷中的一些奸臣嫉妒赫尔曼的才能和声望,故意设计陷害他,让他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莱奥尼达斯在没有经过详细调查和公正审判的情况下,就轻信了奸臣的谗言,决定对赫尔曼进行惩处。他给予了赫尔曼极为严厉的惩罚,几乎等同于死刑的责罚。这个惩罚远远超出了赫尔曼所犯“罪行”应得的程度,可谓罚不当罪。 宫廷中的一些有识之士看到这一幕,纷纷为赫尔曼求情,他们引经据典,试图说服国王改变主意。他们提到历史上曾有许多类似的冤案,因君主的草率决断而导致忠臣蒙冤,最终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莱奥尼达斯却固执己见,根本听不进这些劝告。 赫尔曼遭受了这不公正的责罚后,心中充满了悲愤和无奈。他知道自己是清白的,却无法改变国王的决定。而国家也因为失去了他这样一位优秀的臣子,在许多事务上开始出现混乱和失误。 随着时间的推移,莱奥尼达斯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由于自己的罚不当罪,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他后悔不已,想要弥补自己的过错,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这个故事警示着人们,在判断和处理事情时,一定要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不能仅凭主观臆断或他人的谗言就轻易下结论,更不能给予不恰当的惩罚或奖赏。否则,就如同莱奥尼达斯一样,可能会给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只有以事实为依据,以公正为准绳,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让社会得以和谐稳定地发展。

罚不当罪-成语图片

罚不当罪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