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扑火

成语拼音

fēi

飞蛾扑火成语解释

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

典故出处

《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成语典故

南朝梁时才子到荩是朝廷金紫光禄大夫到溉的孙子,深受皇帝萧衍的喜爱,经常在一块作诗,萧衍特地赐他祖父一首诗:“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荩。”。

成语造句

那只飞蛾义无反顾地冲向火焰,如同飞蛾扑火般决绝。

成语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小安的年轻人。小安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小安所在的村庄经常遭受盗贼的侵扰,村民们苦不堪言。小安心中充满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他决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村庄和村民。 一天,盗贼们又一次来袭。小安毫不畏惧地拿起武器,与盗贼们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尽管他力量单薄,但他的勇气和决心却让盗贼们感到震惊。 在战斗中,小安发现盗贼的首领是一个极其凶残的人,他手段残忍,作恶多端。小安深知,如果不除掉这个首领,村庄将永无宁日。于是,他不顾危险,孤身一人冲向盗贼首领。 朋友们纷纷劝阻他,说他这样做无异于飞蛾扑火,是自寻死路。但小安却坚定地说:“我不怕牺牲,只要能为村庄带来和平,我愿意付出一切。” 小安与盗贼首领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勇气,成功地将盗贼首领击败。然而,他自己也身受重伤。 村民们被小安的勇敢和牺牲精神所感动,他们纷纷围拢过来,照顾小安。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小安的伤势逐渐好转。 从那以后,村庄再也没有遭受过盗贼的侵扰,村民们过上了安宁的生活。而小安的事迹也被人们传颂开来,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时光流转,小安的故事流传到了后世。人们在讲述他的故事时,总会提到他那如同飞蛾扑火般的勇气和决心。飞蛾扑火这个成语,也因此被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追求理想、正义或爱情,不惜牺牲自己,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危险之中的人。就像小安一样,他们的勇气和精神,永远值得人们铭记和敬仰。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飞蛾扑火的真谛,为了心中的信念,燃烧自己的生命,照亮了他人的道路。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

飞蛾扑火-成语图片

飞蛾扑火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