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蛾撲火

成語拼音

fēi

飛蛾撲火成語解釋

飛蛾撲到火上,比喻自取滅亡。

典故出處

《梁書·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成語典故

南朝梁時才子到藎是朝廷金紫光祿大夫到溉的孫子,深受皇帝蕭衍的喜愛,經常在一塊作詩,蕭衍特地賜他祖父一首詩:“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於少藎。”。

成語造句

那隻飛蛾義無反顧地衝向火焰,如同飛蛾撲火般決絕。

成語故事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名叫小安的年輕人。小安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戰亂頻繁,民不聊生。 小安所在的村莊經常遭受盜賊的侵擾,村民們苦不堪言。小安心中充滿了對和平與安寧的渴望,他決定挺身而出,保護自己的村莊和村民。 一天,盜賊們又一次來襲。小安毫不畏懼地拿起武器,與盜賊們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儘管他力量單薄,但他的勇氣和決心卻讓盜賊們感到震驚。 在戰鬥中,小安發現盜賊的首領是一個極其兇殘的人,他手段殘忍,作惡多端。小安深知,如果不除掉這個首領,村莊將永無寧日。於是,他不顧危險,孤身一人衝向盜賊首領。 朋友們紛紛勸阻他,說他這樣做無異於飛蛾撲火,是自尋死路。但小安卻堅定地說:“我不怕犧牲,只要能爲村莊帶來和平,我願意付出一切。” 小安與盜賊首領展開了殊死搏鬥,最終,他憑藉着頑強的毅力和無畏的勇氣,成功地將盜賊首領擊敗。然而,他自己也身受重傷。 村民們被小安的勇敢和犧牲精神所感動,他們紛紛圍攏過來,照顧小安。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小安的傷勢逐漸好轉。 從那以後,村莊再也沒有遭受過盜賊的侵擾,村民們過上了安寧的生活。而小安的事蹟也被人們傳頌開來,成爲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時光流轉,小安的故事流傳到了後世。人們在講述他的故事時,總會提到他那如同飛蛾撲火般的勇氣和決心。飛蛾撲火這個成語,也因此被用來形容那些爲了追求理想、正義或愛情,不惜犧牲自己,義無反顧地投身於危險之中的人。就像小安一樣,他們的勇氣和精神,永遠值得人們銘記和敬仰。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飛蛾撲火的真諦,爲了心中的信念,燃燒自己的生命,照亮了他人的道路。他們的故事,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險阻。

飛蛾撲火-成語圖片

飛蛾撲火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