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口结舌
成语拼音
- dù kǒu jié shé
杜口结舌成语解释
- 犹言杜口吞声。
典故出处
- 汉·焦赣《易林·比之咸》杜口结舌,心中拂郁,去灾患生,莫所告冤。”
成语典故
- 而人主若不能虚心听纳,自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至使杜口结舌。★《晋书·傅玄传》
成语造句
- 面对他那犀利的言辞和无可辩驳的证据,我竟然一时不知如何回应,杜口结舌。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大臣。
李明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然而他的直言却常常触怒国王。当时的国王昏庸无道,喜欢听阿谀奉承之言,对于真话却极为反感。
一次,国家面临着一场重大的决策,关乎着百姓的生计和国家的未来。李明深知其中的利弊,便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毫不掩饰地指出了国王决策的错误之处。国王听后勃然大怒,觉得李明是在故意挑战他的权威,于是下令将李明关入大牢。
在大牢中的李明,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愤。他不明白自己一心为国,为何却落得如此下场。而那些平日里只会溜须拍马的大臣们,却依然在朝堂上逍遥自在。
经过一段时间后,国王又遇到了一些问题,那些阿谀奉承的大臣们给出的建议根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时,国王才想起了被关在大牢中的李明。
国王命人将李明从大牢中带出来,询问他的意见。然而,经过这一番遭遇的李明,深知国王的脾性,他害怕再次因为直言而遭受迫害,于是选择了沉默。他杜口结舌,一句话也不说。
国王见状,十分不解,责问他为何不说话。李明只是默默地摇摇头,依然不发一言。国王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懊悔不已,亲自向李明道歉,并承诺会认真听取他的意见。
从那以后,国王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渐改变了自己的作风,开始广纳忠言。而李明也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直言不讳,但他也更加懂得了说话的分寸和时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会因为某些经历而变得沉默寡言,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和见解。而作为领导者,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能够接受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正如《贞观政要》中所记载的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我们也应该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避免因固执己见而导致错误的发生。同时,我们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杜口结舌-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