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口結舌

成語拼音

dù kǒu jié shé

杜口結舌成語解釋

猶言杜口吞聲。

典故出處

漢·焦贛《易林·比之鹹》杜口結舌,心中拂鬱,去災患生,莫所告冤。”

成語典故

而人主若不能虛心聽納,自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至使杜口結舌。★《晉書·傅玄傳》

成語造句

面對他那犀利的言辭和無可辯駁的證據,我竟然一時不知如何迴應,杜口結舌。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大臣。 李明爲人正直,敢於直言進諫,然而他的直言卻常常觸怒國王。當時的國王昏庸無道,喜歡聽阿諛奉承之言,對於真話卻極爲反感。 一次,國家面臨着一場重大的決策,關乎着百姓的生計和國家的未來。李明深知其中的利弊,便在朝堂上據理力爭,毫不掩飾地指出了國王決策的錯誤之處。國王聽後勃然大怒,覺得李明是在故意挑戰他的權威,於是下令將李明關入大牢。 在大牢中的李明,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悲憤。他不明白自己一心爲國,爲何卻落得如此下場。而那些平日裏只會溜鬚拍馬的大臣們,卻依然在朝堂上逍遙自在。 經過一段時間後,國王又遇到了一些問題,那些阿諛奉承的大臣們給出的建議根本無法解決實際問題。這時,國王纔想起了被關在大牢中的李明。 國王命人將李明從大牢中帶出來,詢問他的意見。然而,經過這一番遭遇的李明,深知國王的脾性,他害怕再次因爲直言而遭受迫害,於是選擇了沉默。他杜口結舌,一句話也不說。 國王見狀,十分不解,責問他爲何不說話。李明只是默默地搖搖頭,依然不發一言。國王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懊悔不已,親自向李明道歉,並承諾會認真聽取他的意見。 從那以後,國王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逐漸改變了自己的作風,開始廣納忠言。而李明也重新恢復了往日的直言不諱,但他也更加懂得了說話的分寸和時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人們會因爲某些經歷而變得沉默寡言,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想法和見解。而作爲領導者,應該有寬廣的胸懷,能夠接受不同的聲音,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國家才能繁榮昌盛。正如《貞觀政要》中所記載的唐太宗李世民虛心納諫,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我們也應該從這個故事中汲取教訓,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避免因固執己見而導致錯誤的發生。同時,我們也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杜口結舌-成語圖片

杜口結舌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