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成語大全
成語搜索
書籍
成語分類
切换简体
真诚待人帮助他人的42个成语
以下这些成语都体现了真诚待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和行为。
大公无私
成語拼音
dà gōng wú sī
成語解釋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典故出處
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成語典故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成語造句
他在工作中总是兢兢业业,对待任何事情都能做到公平公正,可谓是大公无私。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笑着说:“您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您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您问的是谁可以胜任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我推荐祁午,完全是因为他的能力足以胜任这个职位,和他是不是我的儿子无关。”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就心存偏见,不予推荐,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就不推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呀!” 祁黄羊的行为完美地诠释了大公无私这个成语。他在举荐人才时,没有掺杂个人的私利和偏见,完全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去考量和推荐。这种品质在古代社会是非常难得的,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许多人展现出了大公无私的精神。比如包拯,他铁面无私,公正断案,不畏权贵,为百姓伸冤,成为了公正的象征。还有海瑞,他一生清正廉洁,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直言进谏,不惜得罪权贵。 大公无私的精神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重要。在团队合作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大公无私,以团队的利益为重,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得失,那么这个团队必然会更加团结,更有战斗力。在社会交往中,如果我们都能秉持大公无私的原则,真诚地对待他人,不因为个人的利益而伤害他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美好。 总之,大公无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它体现了人类的善良和正义。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和弘扬这种精神,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打抱不平
成語拼音
dǎ bào bù píng
成語解釋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典故出處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
成語典故
大观园又聚会了,李纨负责组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姐妹在一起喝酒聊天。在酒席中,王熙凤诉说家难当难管,平儿帮不了什么忙。李纨则为平儿打抱不平,骂王熙凤酒后无德。众人纷纷大笑起来。
成語造句
他看见有人欺负弱小,立刻挺身而出,打抱不平。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镇,名叫清平镇。这里的人们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都安居乐业,过着平静的日子。 小镇上有一个年轻人叫李明,他生性善良,正直勇敢。一天,李明在集市上闲逛,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吵闹声。他好奇地走过去,只见一群恶霸正在欺负一个卖菜的老人。老人苦苦哀求他们放过自己,但恶霸们却越发嚣张,不仅打翻了老人的菜摊,还对老人拳打脚踢。 李明看到这一幕,心中顿时燃起了怒火。他大步走上前去,大声呵斥道:“你们怎能如此欺负一个老人!”恶霸们见有人竟敢多管闲事,便恶狠狠地看着李明说:“小子,你别多管闲事,不然有你好看的!”李明毫不畏惧,挺起胸膛说:“路见不平,我自然要管!” 恶霸们见状,一拥而上,想要教训李明。但李明自幼习武,身手不凡,三两下就把这些恶霸打得落花流水。恶霸们见不是李明的对手,便灰溜溜地逃走了。 老人感激涕零地对李明说:“年轻人,谢谢你救了我。”李明微笑着说:“老人家,不必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从此,李明打抱不平的事迹在小镇上传开了,人们都对他敬佩不已。 后来,小镇上又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富商家的女儿被一伙强盗掳走了,富商焦急万分,四处寻找能救回女儿的人。李明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富商说:“我愿意去救回你的女儿。”富商感激地看着李明,说:“只要你能救回我的女儿,我必有重谢。” 李明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历经艰险,终于找到了强盗的藏身之处。他孤身一人潜入敌营,与强盗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经过一番苦战,李明成功地解救了富商的女儿。 富商对李明千恩万谢,还想要给他一大笔钱财作为报酬。但李明却婉言拒绝了,他说:“我做这些并不是为了钱财,只是看不惯那些恶势力欺负弱小。” 李明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小镇百姓的尊重和爱戴,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他的故事被人们传颂着,激励着更多的人在面对不公平时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就如同古代的侠客一般,用自己的力量维护着正义和公平。而李明的名字,也永远地留在了清平镇的历史中。
救死扶伤
成語拼音
jiù sǐ fú shāng
成語解釋
扶:扶助,照料。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典故出處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
成語典故
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被汉武帝打入大牢,被处以腐刑。他的朋友任安来信要他“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任安也因事下狱当斩,司马迁给他写信,叙述自己是怎样忍受痛苦活下来。他当时为李陵辩护,说他英勇善战,使敌人无暇救死扶伤。
成語造句
一群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每天都在医院里忙碌着,认真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为清风镇的地方。这里的人们过着平静而安宁的生活。 镇上有一位年轻的医者叫李明。李明自幼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勤奋好学,四处拜访名师,学习医术。他心怀慈悲,立志要拯救每一个生命,帮助那些受伤和患病的人。 有一年,清风镇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疫病。许多人都被感染,身体虚弱,生命垂危。李明看到这种情况,心急如焚。他不顾自身的安危,日夜不停地穿梭在各个病榻之间,为患者诊断、治疗、熬药。 他仔细地观察每一个病人的症状,查阅各种医书典籍,寻找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那些病情严重的人,他更是不离不弃,精心护理。有时候,他甚至几天几夜都不合眼,只为了能多照顾病人一会儿。 在李明的努力下,许多原本濒临死亡的病人逐渐康复。他的名声也在镇上传开了,人们都对他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有一次,一个老人在山上砍柴时不小心摔下山坡,伤势严重。家人把他抬到李明这里时,老人已经奄奄一息。李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展开救治。他先为老人清理伤口,然后用自己调制的草药敷上,再用木板固定骨折的部位。经过几天几夜的精心照料,老人终于脱离了危险。 李明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救死扶伤,他的善举不仅拯救了许多生命,也温暖了整个清风镇的人心。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的神圣职责和高尚品德。 后来,清风镇的这场疫病终于被平息,人们又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李明,也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铭记的英雄。他的故事被人们传颂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大家明白,在困难和疾病面前,总有像李明这样心怀大爱的人,会挺身而出,救死扶伤,为人们带来希望和生机。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像李明这样的医者,他们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不顾个人安危,为了民众的健康和福祉而努力奋斗。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
见义勇为
成語拼音
jiàn yì yǒng wéi
成語解釋
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典故出處
《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成語典故
1993年8月,济南军区某部中士徐洪刚探亲期满乘车返队,在车上遇到几个歹徒在调戏一个女青年,并肆无忌惮耍流氓,徐洪刚这时立即见义勇为,毫不犹豫上前制止,被歹徒连刺多刀,他顽强地追赶歹徒,被授予英雄称号。
成語造句
他在面对他人遭遇危险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令人敬佩。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义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李义为人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总是乐于助人。 有一天,李义像往常一样在镇里的集市上闲逛。突然,他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吵闹声和呼救声。他急忙顺着声音的方向跑去,只见几个恶霸正在欺负一个年迈的老人和一个年幼的孩子。老人被推倒在地,孩子吓得哇哇大哭。 李义看到这一幕,心中的怒火顿时燃烧起来。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大声呵斥那些恶霸:“你们怎能如此欺负弱小!”恶霸们见有人竟敢多管闲事,便恶狠狠地向李义扑来。然而,李义并没有被他们的凶恶所吓倒,他勇敢地与恶霸们搏斗起来。 在搏斗的过程中,李义虽然身上多处受伤,但他始终没有退缩。周围的人们看到李义如此英勇无畏,也纷纷鼓起勇气前来帮忙。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恶霸们被制服了,灰溜溜地逃走了。 老人和孩子对李义感激涕零,周围的人们也对他竖起了大拇指,称赞他是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李义却只是微微一笑,说这是他应该做的。 此事过后,李义见义勇为的事迹传遍了整个小镇,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楷模。后来,镇里但凡有人遇到困难或危险,大家都会想起李义,并且以他为榜样,纷纷挺身而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正如《论语》中所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李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见义勇为的真正含义,他的精神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在面对正义之事时能够勇敢地站出来,为社会的和谐与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见义勇为的品质,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让整个社会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排难解纷
成語拼音
pái nàn jiě fēn
成語解釋
原指为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今指调停双方争执。
典故出處
《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成語典故
公元前258年,秦国派兵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赵王向魏王求救。魏王派辛垣衍到邯郸劝赵国尊秦昭王为帝。齐国的鲁仲连听说此事就去见辛垣衍,讲秦称帝的诸多坏处。魏公子无忌夺权出兵解围,平原君酬谢鲁仲连为赵国排难解纷。
成語造句
他总是热衷于帮助他人排难解纷,在社区里深受大家的尊敬和喜爱。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繁华的城镇,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但偶尔也会有一些纠纷和矛盾产生。 有一位名叫张华的人,他以公正和智慧闻名于整个城镇。一天,镇上来了两个商人,他们因为一笔生意产生了激烈的争执。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眼看着矛盾就要激化升级。 张华得知此事后,主动站出来,表示愿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先耐心地倾听了双方的陈述,然后仔细地分析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发现,其实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也都存在一些误解。 于是,张华开始从中调解,他凭借着自己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沟通技巧,向他们详细解释了彼此的立场和难处。他引经据典,讲述了许多历史上那些通过和平解决争端而获得双赢的例子,让他们明白争执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相互理解和妥协才能找到出路。 在张华的努力下,两个商人逐渐冷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他的话。最终,他们放下了成见,找到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一场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纠纷就这样被张华成功化解。 张华这种排难解纷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和尊重,大家都把他视为解决问题的楷模。此后,每当镇上有纠纷出现,人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张华,请他来帮忙调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的名声越来越响亮,甚至周边的城镇也知道了他的事迹。其他地方的人遇到难以解决的纠纷时,也会不远千里来请张华帮忙。张华始终秉持着公正公平的原则,不辞辛劳地为人们排忧解难。 他的行为不仅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让人们更加懂得了相互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张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排难解纷这个成语的真正意义,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一直流传了下来。在他的影响下,那个城镇变得更加团结和睦,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
同舟共济
成語拼音
tóng zhōu gòng jì
成語解釋
舟:船;济:渡,过洒。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典故出處
《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成語典故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经常互相打仗。两国的人民也都将对方视为仇人。有一次,两国的人恰巧共同坐一艘船渡河。船刚开的时候,他们在船上互相瞪着对方,一副要打架的样子。但是船开到河中央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大风雨,眼见船就要翻了,为了保住性命,他们顾不得彼此的仇恨,纷纷互相救助,并且合力稳定船身,才逃过这场天灾,而安全到达河的对岸。
成語造句
在困难面前,大家齐心协力,就如同在海上遭遇风浪时能够同舟共济一般,共同应对挑战。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经常遭受洪水的侵袭。每到雨季,河水就会泛滥成灾,淹没大片的土地和村庄,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有一年,洪水又一次汹涌而来,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凶猛。许多人不得不逃离家园,四处寻找避难之所。在这群逃亡的人群中,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李明,一个叫张华。他们在洪水中相遇,看到彼此都在艰难地挣扎求生,便决定一起结伴而行。 他们找到一块木板,一起趴在上面,随着洪水漂流。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各种危险和困难,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共同应对。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一股湍急的水流,差点把他们的木板冲走,幸好他们紧紧抓住彼此,才没有被洪水卷走。 在漂流的过程中,他们还遇到了一些同样受灾的人。李明和张华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他们爬上木板,一起前行。随着人数的增加,木板变得越来越拥挤,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抱怨,而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经过漫长的漂流,他们终于来到了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暂时脱离了危险。在那里,他们一起努力搭建了简易的住所,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一起寻找食物,一起抵御野兽的袭击,一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洪水逐渐退去,他们开始重建自己的家园。李明和张华带领着大家一起努力,挖土、搬石、建房,每一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同舟共济,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最终,他们成功地重建了自己的家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那以后,李明和张华成为了好朋友,他们的故事也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美谈。人们用他们的故事来告诫后人,当遇到困难和灾难时,只要大家同舟共济,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来美好的未来。 正如《孙子·九地》中所说:“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人们能够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难,就能够战胜一切挑战,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相濡以沫
成語拼音
xiāng rú yǐ mò
成語解釋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典故出處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成語典故
战国时期,庄子家贫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妻子叫他外出借粮食,他去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许诺秋后再借,庄子说这是远水不解近渴就回家。妻子让他再去别的地方借,他说要像车辙里的鲫鱼一样相濡以沫过日子,妻子只好偷偷地流泪。
成語造句
他们在困境中始终相互扶持,共同度过艰难岁月,真正做到了相濡以沫。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宁静的小渔村。村子里的人们以捕鱼为生,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 在这个村子里,有一对年轻的夫妻,男子叫阿明,女子叫阿月。他们十分恩爱,每天一起出海捕鱼,相互扶持。 有一年,遭遇了罕见的大旱,河流干涸,大海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鱼儿变得越来越少,阿明和阿月的捕鱼收获也急剧下降,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抱怨或放弃,依然紧紧相依,努力地维持着生活。 随着旱情的持续加重,村里很多人都不得不离开,去寻找新的生计。阿明和阿月却选择留了下来,他们坚信只要两人在一起,就一定能度过难关。 然而,生活的困难远超他们的想象。没有了足够的食物和水,他们的身体也逐渐变得虚弱。一天,阿明在寻找水源的路上晕倒了,阿月心急如焚,用尽全力将他背回了家。 看着阿明干裂的嘴唇和虚弱的身体,阿月心疼不已。她想尽办法找来了一点点水,用嘴含着,一点一点地喂给阿明。就这样,他们在艰难的处境中,互相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照顾着对方,就如同那在干涸池塘里相濡以沫的鱼儿。 他们的故事渐渐在村里传开,人们被他们的坚韧和爱情所感动。终于,老天似乎也被他们的坚持所打动,旱情慢慢缓解,河流重新流淌起来,大海也恢复了生机。阿明和阿月的生活也逐渐回到了正轨。 在经历了这场艰难的考验后,他们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他们深知,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彼此相濡以沫,就能共同战胜一切。 正如《庄子·大宗师》中所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阿明和阿月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相濡以沫的真谛,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村里人们口中的一段佳话,流传了很久很久。他们让人们明白,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是在艰难时刻不离不弃、相互扶持的坚定信念。
雪中送炭
成語拼音
xuě zhōng sòng tàn
成語解釋
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典故出處
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成語典故
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成語造句
在我遇到困难几乎绝望的时候,他及时出现给予我帮助,真可谓是雪中送炭。
成語故事
在北宋时期,有一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大雪纷飞,整个京城都被白雪覆盖。 在京城的郊外,有一个穷书生,名叫刘继。他虽然饱读诗书,但家境贫寒,生活十分艰难。这个冬天对他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他的家中几乎没有足够的炭火来取暖,常常冻得瑟瑟发抖。 一天,刘继正在家中苦读,突然听到敲门声。他打开门一看,只见一个穿着朴素的老人站在门外,老人的身后还跟着一辆装满了炭火的马车。老人微笑着对刘继说:“年轻人,我听说你家中缺少炭火,特地给你送来一些。”刘继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连忙向老人道谢。 老人摆摆手说:“不必客气,我也是受人之托。”原来,这位老人是京城一位富商的管家。这位富商平日里乐善好施,当他得知刘继的困境后,便吩咐管家给刘继送来炭火,帮助他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刘继收下了炭火,心中充满了感激。他知道,在这冰天雪地的时刻,这些炭火就如同救命稻草一般。有了炭火,他可以安心地读书,不必再忍受寒冷的折磨。 在富商的帮助下,刘继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他更加刻苦地学习,终于在来年的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考中了进士。 后来,刘继成为了一名官员。他始终没有忘记富商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帮助,也一直铭记着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在他为官期间,他也像那位富商一样,关心百姓疾苦,尽力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 “雪中送炭”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它表达的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及时而恰当的援助。就像那位富商对刘继的帮助一样,虽然只是一些炭火,但却温暖了刘继的心,也改变了他的命运。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雪中送炭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在古代战争中,有时一方会在对方陷入绝境时伸出援手,给予食物和物资的援助,从而化敌为友;在民间,邻里之间也常常会在彼此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刻铭记雪中送炭的精神,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不要袖手旁观,而要主动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支持。因为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许就能给别人带来巨大的温暖和希望。
与人为善
成語拼音
yǔ rén wéi shàn
成語解釋
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
典故出處
《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成語典故
战国时期,孟子给学生上课经常拿子路的例子来教育他们:“子路十分虚心听取别人指出他的毛病与不足,然后加以改正。从历史上看,凡是君子都是吸取别人的优点、长处,自己来实行善事。如舜、禹等都是如此。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与人为善。”。
成語造句
他总是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处处与人为善,因此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喜爱。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小李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小李心地善良,总是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 有一次,村庄遭受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的生活变得十分艰难。许多人都开始为了生存而争斗,互相指责和抱怨。然而,小李却没有被这种氛围所影响,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善良和乐观。 一天,小李在村口看到一个老人饿得奄奄一息。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仅有的一点食物分给了老人,并且还帮老人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休息。老人感激涕零,对小李说:“年轻人,你真是个好人,你的善良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随着旱灾的持续,村里的情况越来越糟糕。一些人甚至开始抢夺他人的财物,以维持自己的生计。但小李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他不仅没有参与这些争斗,反而还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有一天,小李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迷路的商人。商人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迷失了方向,又饿又累。小李不仅为商人指引了方向,还给他提供了食物和水。商人非常感激,他从自己的行囊中拿出了一些珍贵的物品送给小李,但小李却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帮助你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我只是觉得与人方便就是与自己方便。” 商人被小李的善良和无私所打动,他决定在这个村庄投资,帮助村民们度过难关。在商人的帮助下,村庄很快恢复了生机,村民们的生活也逐渐变得好了起来。 而小李,因为他的善良和与人为善,赢得了村民们的尊敬和爱戴。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并且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人为善的力量。就像《孟子·公孙丑上》中所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小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与人为善的真谛,他的善良不仅帮助了别人,也为自己带来了幸福和成功。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李的精神,时刻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与人为善,用我们的善良去温暖这个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拔刀相助
成語拼音
bá dāo xiāng zhù
成語解釋
旧小说中多指打抱不平。
典故出處
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师曰‘路见不平,所以按剑。’”
成語典故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一折
成語造句
路遇歹徒当街行凶,他毫不畏惧,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成功制止了犯罪行为。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云的年轻人,他生性正直善良,好打抱不平。 有一天,李云路过一个小镇,看到一群地痞流氓正在欺负一个手无寸铁的老人。老人被打倒在地,苦苦哀求,而那些流氓却毫不留情地继续拳打脚踢。李云见状,心中的怒火顿时燃烧起来。他大步向前,大声呵斥道:“你们住手!怎能如此欺负一个老人!”那群流氓看到李云孤身一人,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嚣张地说道:“你算什么东西,敢来多管闲事!”李云毫不畏惧,回应道:“路见不平,自当相助!”说罢,他便与那群流氓展开了搏斗。 李云身手矫健,几下便将几个流氓打得落花流水。流氓们见势不妙,纷纷逃窜。老人感激涕零,对李云连连道谢。李云扶起老人,说道:“老人家不必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从此,李云的事迹在小镇上传开了,人们都对他敬佩不已。 后来,李云来到了一座繁华的城池。这里表面上看起来热闹繁华,但实际上却隐藏着许多不公和罪恶。李云在城中四处游历,经常看到一些权贵欺压百姓,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百姓们主持公道。 有一次,李云得知城中的一位富商为了霸占一个穷人的田地,竟然诬陷穷人偷了他的财物,还将穷人送进了官府。李云气愤不已,他决定为穷人洗刷冤屈。他四处收集证据,终于找到了富商诬陷的证据。他拿着证据来到官府,向官府说明了真相。官府在证据面前,不得不释放了穷人,并对富商进行了处罚。 李云的行为得到了百姓们的拥护和爱戴,他也成为了百姓们心中的英雄。然而,他的行为也引起了一些权贵的不满和嫉妒。他们暗中勾结,想要除掉李云。 一天,李云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被一群黑衣人拦住了去路。李云意识到情况不妙,但他依然毫不畏惧地面对敌人。他与黑衣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但终究寡不敌众,受了重伤。就在他以为自己要命丧黄泉之时,一群百姓冲了过来,他们手持棍棒,与黑衣人展开了搏斗。在百姓们的帮助下,李云终于摆脱了危险。 李云感激地看着百姓们,说道:“谢谢你们,若不是你们拔刀相助,我恐怕早已性命不保。”百姓们纷纷说道:“你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们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你被坏人欺负。”从此,李云更加坚定了自己为百姓们伸张正义的决心。他和百姓们一起,共同对抗不公和罪恶,让这座城池变得更加美好和公正。而“拔刀相助”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人们赞美正义和勇敢行为的象征。
成人之美
成語拼音
chéng rén zhī měi
成語解釋
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典故出處
《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成語典故
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成人之美”,况且我们是同志,我当然应该给你想一个完全的办法。★鲁迅《华盖集·牺牲谟》
成語造句
他一向心地善良,在朋友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总是提供帮助,这种甘愿成人之美的品质令人称赞。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孟孙有一次出去打猎,在树林中看到了一只小鹿,他非常喜爱,便命令自己的随从秦西巴将它带回府中。 秦西巴小心翼翼地抱着小鹿,跟着孟孙往回走。然而,在途中,小鹿一直发出哀鸣,秦西巴回头一看,发现一只母鹿一直在后面跟着,眼神中充满了痛苦和哀伤。秦西巴顿时心生怜悯,他知道这只母鹿是小鹿的母亲,它们母子情深,他实在不忍心将它们分开。于是,秦西巴不顾孟孙的命令,毅然将小鹿放归山林,让它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孟孙打猎回来后,发现小鹿不见了,十分生气,立刻下令将秦西巴抓了起来,准备重重地惩罚他。许多人都为秦西巴求情,说他心地善良,只是一时不忍才放走了小鹿,但孟孙不为所动。 这时,孟孙的一位好友对他说:“大人,秦西巴虽然违抗了您的命令,但他的行为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他能够成人之美,让小鹿回到母亲身边,这种善良的品质是非常难得的。您应该欣赏他的这种品质,而不是惩罚他。”孟孙听了好友的话,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段时间,孟孙的儿子要找一位老师,孟孙竟然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秦西巴。众人都十分不解,孟孙解释道:“一个连小鹿都不忍心伤害的人,又怎么会不善待我的儿子呢?他能够成人之美,将小鹿放归自然,这样的人值得我信任和重用。” 从此,秦西巴成为了孟孙儿子的老师,他尽心尽力地教导着学生,培养出了一位优秀的人才。而“成人之美”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帮助别人实现美好的愿望或成全别人的好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都因为成人之美而被人们铭记和称赞。比如,春秋时期的鲍叔牙,他推荐管仲为相,自己甘居其下,成就了齐国的霸业,也成就了管仲的威名。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千古美谈,展现了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精神。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学会成人之美。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当别人有梦想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也许我们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给别人带来巨大的改变和幸福。让我们都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成人之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除暴安良
成語拼音
chú bào ān liáng
成語解釋
暴暴徒;良善良的人。铲除强暴,安抚善良的人民。
典故出處
宋·李昿《太平广记》舍之职责,在乎除暴安良。”
成語典故
俺闻剑客行为莫不至公无私,倘心存偏袒,未有不遭恶报;至除暴安良,尤为切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回
成語造句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挺身而出,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一心只为除暴安良。
成語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长期遭受着一群恶霸的侵扰。这些恶霸无恶不作,欺压百姓,抢夺财物,弄得民不聊生,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个国家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勇敢而正义的年轻人,他叫李明。李明自幼目睹了恶霸们的种种恶行,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正义感。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想办法除掉这些恶霸,让百姓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一天,李明偶然得知了恶霸们的一个秘密据点。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孤身一人前往那个据点。当他到达时,正好看到恶霸们在欺负一群无辜的百姓。李明怒不可遏,冲上前去与恶霸们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恶霸们人多势众,但李明毫不畏惧,凭借着自己高超的武艺和坚定的信念,与他们周旋。经过一番苦战,李明终于成功地击败了这些恶霸,将他们赶出了小镇。百姓们对李明感激涕零,纷纷称赞他是英雄。 然而,李明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他明白,要想彻底除掉这个国家的恶霸,仅凭他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开始四处奔走,联络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组建了一支除暴安良的队伍。 他们穿梭于各个城镇和乡村,与恶霸们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每到一处,他们都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和支持。在他们的努力下,恶霸们的势力逐渐被削弱,百姓们的生活也开始慢慢恢复了平静。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和他的队伍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他们的力量也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经过长期的战斗,他们成功地将这个国家的恶霸全部铲除,让国家重新恢复了安宁和秩序。 李明和他的队伍成为了百姓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们的事迹被人们传颂千古。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除暴安良的真正含义,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而这个国家,也因为他们的努力,变得更加繁荣昌盛,百姓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正如《后汉书·陈宠传》中所记载的:“夫为政者,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李明他们以猛制恶,为国家和百姓带来了和谐与安宁。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只要我们心怀信念,勇敢地去追求,就一定能够实现除暴安良的伟大目标。
风雨同舟
成語拼音
fēng yǔ tóng zhōu
成語解釋
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典故出處
《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成語典故
诸公热诚毅力,十倍仲恺,当有善法,济此艰难。庶几风雨同舟,危亡共拯。★廖仲恺《辞财政部长职通电》
成語造句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大家齐心协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始终坚守,真正做到了风雨同舟。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小渔村,村民们世代以捕鱼为生。其中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阿明,一个叫阿亮,他们自幼一起长大,情同手足。 有一年,海上突然刮起了一场罕见的狂风暴雨,许多渔船都遭受了重创。阿明和阿亮的渔船也在风暴中剧烈摇晃,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他们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齐心协力地与风浪搏斗。 在这危急时刻,阿明凭借着自己精湛的航海技术,努力掌控着船的方向,而阿亮则不停地舀出船里的积水,防止船沉没。他们相互扶持,共同抵御着这场可怕的风暴。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几个小时,风暴终于渐渐平息了下来。他们的渔船虽然受损严重,但好歹保住了性命。当他们疲惫地回到渔村时,村民们都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称赞他们在危难时刻的勇敢和坚韧。 从那以后,阿明和阿亮的友谊更加深厚了。他们一起修补渔船,一起出海捕鱼,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始终相互陪伴、相互帮助。 时光荏苒,渔村所在的地区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河流干涸,鱼儿大量减少,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阿明和阿亮看到大家的艰难处境,决定一起寻找新的捕鱼地点。他们沿着海岸线不断探索,历经艰辛,终于找到了一处鱼群丰富的海域。 他们高兴地回到渔村,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大家。于是,村民们纷纷跟随他们前往新的捕鱼地点,大家的生活又重新有了希望。在这个过程中,阿明和阿亮始终与村民们风雨同舟,共同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 多年后,阿明和阿亮都成为了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的故事被人们传颂着,成为了渔村的一段佳话。每当人们提起他们,都会感慨他们之间那种风雨同舟的深厚情谊,也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像他们一样团结一心、勇往直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雨和困难,但只要我们能与身边的人风雨同舟、携手共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来美好的未来。正如《孙子·九地》中所说:“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无论彼此之前有什么嫌隙或差异,当面临共同的困境时,都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扶老携幼
成語拼音
fú lǎo xié yòu
成語解釋
携拉着,带领。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典故出處
《战国策·齐策四》夫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成語典故
乡里人听见锣响,一个个扶老携幼,挨挤了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
成語造句
在春节前夕,人们纷纷踏上归家的路途,车站里挤满了人,皆是一副扶老携幼的温馨画面。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灾难。这个国家连年遭受天灾,粮食歉收,百姓们生活困苦不堪。 有一个名叫张华的年轻人,他心地善良,看到乡亲们受苦,心中十分不忍。一天,张华决定离开家乡,去寻找一个更适合生活的地方。他收拾好行李,踏上了漫长的旅程。 一路上,张华看到了许多和他一样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中有老人,有孩子,个个都面容憔悴,疲惫不堪。张华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抱起年幼的孩子,带着他们一起前行。 就这样,张华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他扶老携幼,一路艰难地前进。他们穿过了高山峻岭,走过了荒无人烟的沙漠,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在途中,张华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看到张华所做的一切,十分感动,他对张华说:“你这样的善举,一定会得到回报的。”张华笑着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看到这些老人和孩子受苦,我不能坐视不管。” 经过漫长的旅程,张华和他带领的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富饶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适合居住。张华和大家一起努力,在这里建立了新的家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新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繁荣,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张华扶老携幼的故事也被人们传颂开来,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后来,这个国家的国王听说了张华的事迹,深受感动。他决定表彰张华,并号召全国人民向张华学习,在遇到困难时要相互帮助,扶老携幼。从此,这个国家的人民更加团结友爱,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像张华一样,当看到他人遇到困难时,要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尤其是对于那些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只有大家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正如《礼记·礼运》中所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让我们都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扶老携幼的精神,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扶弱抑强
成語拼音
fú ruò yì qiáng
成語解釋
扶助弱小,压制强暴。
典故出處
无
成語典故
《水浒》这本书中,描述了众多杀富济贫,扶弱抑强的英雄豪杰。
成語造句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倡导公平正义,努力做到扶弱抑强,让弱势群体也能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机会。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为安国。安国中有一位年轻而勇敢的侠客,名叫林风。 林风自幼习武,心怀正义,他目睹着社会上的种种不公与邪恶。在安国中,一些豪强势力常常欺压弱小的百姓,掠夺他们的财物,甚至伤害他们的生命。林风看在眼里,心中燃起了一团怒火。 有一天,林风路过一个小镇,看到一群恶霸正在欺负一位老人和他的孙女。老人苦苦哀求,恶霸们却越发嚣张。林风忍无可忍,挺身而出。他凭借着自己高超的武艺,迅速将这群恶霸打得落花流水,救下了老人和他的孙女。老人感激涕零,对林风连连道谢。 从那以后,林风决定要在安国中四处闯荡,专门扶弱抑强。他听闻某个地方有强盗掠夺村民的财物,便会立刻赶去,将强盗赶走,为村民们夺回失去的东西;他知道有恶霸强占民女,就会毫不犹豫地前去解救,让那恶霸受到应有的惩罚。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风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许多受他帮助的百姓都对他感恩戴德。然而,他的行为也引起了一些豪强势力的仇视和恐惧。他们联合起来,想要除掉林风。 但林风毫不畏惧,他继续坚定地走在扶弱抑强的道路上。有一次,他得知一个大恶霸勾结官府,欺压百姓,弄得民不聊生。林风经过仔细调查,收集了大量证据,然后直接找到官府,当面揭露了恶霸和官员的勾结行为。官府迫于压力,不得不对恶霸进行了严惩。 在林风的努力下,安国中的邪恶势力逐渐被压制,百姓们的生活也慢慢变得安宁和美好。他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成为了一段佳话。 林风的行为就如同那闪耀的星光,照亮了黑暗中的安国。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扶弱抑强的真正意义,展现了一个正义之士的担当和勇气。他的故事也让人们明白,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只要有像林风这样勇敢而坚定的人存在,邪恶终将被战胜,公平与正义必将得以伸张。正如历史上诸多的英雄豪杰,他们为了百姓的幸福和安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与邪恶势力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在面对不公和邪恶时,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应勇敢地站出来,像林风一样扶弱抑强,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希望。
扶危济困
成語拼音
fú wēi jì kùn
成語解釋
扶帮助;济搭救,拯救。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典故出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成語典故
在这篇作品中,突出体现了主人公为人民扶危济困的英雄主义气慨。
成語造句
在灾难面前,总有一群勇敢善良的人挺身而出,他们扶危济困,为受灾群众送去温暖和希望。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华的人。 张华生活的地方时常遭受天灾人祸,百姓生活困苦。有一次,当地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许多人家中都揭不开锅,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张华看到乡亲们如此艰难,心中十分不忍。 他决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张华拿出自己家中的粮食,分发给那些饥饿的百姓,让他们能够暂时果腹。他还四处奔走,为受灾的人们寻找水源,帮助他们解决用水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张华不辞辛劳,不畏艰难。 除了旱灾,当地还时常有盗贼出没,抢夺百姓的财物。张华知道后,毅然挺身而出,组织起一些强壮的青年,共同对抗盗贼。他们日夜巡逻,保护着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有一天,一位老人在路边病倒了,无人敢上前相助。张华路过看到后,毫不犹豫地将老人背回家中,悉心照料。在他的照顾下,老人的身体逐渐康复。老人对张华感激涕零,逢人便夸赞张华的善良和仁义。 张华的善举传遍了整个地区,人们都对他敬佩不已。许多人受到他的感染,也纷纷加入到扶危济困的行列中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地的困难局面逐渐得到改善,百姓们的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 张华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扶危济困的楷模。正如《礼记·礼运》中所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张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种博爱的精神,他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扶危救困
成語拼音
fú wēi jiù kùn
成語解釋
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
典故出處
元·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三折楔子今日个扶危救困休辞惮,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
成語典故
无
成語造句
在灾难面前,无数的志愿者挺身而出,他们的行动真正诠释了扶危救困的精神。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繁华的小镇,名叫清风镇。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年轻人,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一天,李明在集市上听到一阵喧闹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老人摔倒在地上,周围的人却都在犹豫要不要上前帮忙。李明没有丝毫迟疑,立刻上前将老人扶起,并关切地询问他是否受伤。老人感激涕零,对李明连连道谢。 这件事情过后,李明更加坚定了自己扶危救困的决心。有一次,他听说附近的村庄遭受了一场严重的旱灾,村民们颗粒无收,生活陷入了困境。李明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积蓄,购买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前往村庄帮助那些受灾的村民。他不仅分发食物和水,还帮助村民们寻找水源,解决灌溉问题。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 又有一回,李明在外出的路上遇到了一位商人。商人一脸焦急,原来他的货物在运输途中被强盗抢走了,这可是他全部的家当。李明听闻后,决定帮助商人找回货物。他四处打听强盗的下落,经过一番艰难的追踪,终于找到了强盗的藏身之处。李明毫不畏惧,与强盗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终,他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成功地夺回了商人的货物。商人对李明感激不已,想要重金酬谢他,但李明却婉言拒绝了,他说:“我帮助别人并不是为了回报,只是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扶危救困的事迹传遍了整个地区。人们都对他敬佩不已,纷纷称赞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李明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榜样,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关心他人,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 正如《礼记·访记》中所说:“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李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扶危救困的真正含义,他的善良和勇气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温暖。我们也应该向李明学习,在生活中积极践行扶危救困的精神,让爱和关怀在我们的身边传递,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古道热肠
成語拼音
gǔ dào rè cháng
成語解釋
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热肠热心肠。指待人真诚、热情。
典故出處
无
成語典故
几个人当中,毕竟是老头子秦梅士古道热肠。(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
成語造句
他在社区里总是乐于助人,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真可谓是古道热肠。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华的人。 张华生活在一个民风淳朴的小镇上,他为人正直善良,对邻里乡亲总是关怀备至。一天,小镇上来了一位陌生的老人,老人看起来疲惫不堪且神情焦虑。张华见状,立刻上前询问老人是否需要帮助。老人告诉他,自己在旅途中遭遇了一些意外,不仅钱财丢失,还迷失了方向。张华毫不犹豫地将老人带回家中,为他准备了食物和水,让他好好休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华四处打听老人的家人,努力帮助老人寻找回家的路。他不辞辛劳,奔波于各个地方,询问每一个可能知道线索的人。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何要如此尽心尽力地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张华只是笑笑说:“看到他人有困难,我怎能袖手旁观?”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华终于找到了老人的家人。当老人的家人赶来接他时,对张华感激涕零,想要给予他丰厚的报酬。张华却坚决推辞,他说:“我帮助老人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只是出于一颗真诚的心。” 张华的善举传遍了整个小镇,人们都对他敬佩不已。此后,每当小镇上有人遇到困难,张华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他的古道热肠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家也纷纷效仿他,互相帮助,小镇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正如《礼记·礼运》中所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张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种博爱的精神。他的古道热肠成为了小镇上的一段佳话,也让人们明白了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即使在岁月的长河中,张华的故事依然被人们传颂着,激励着每一个人去关心他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
好善乐施
成語拼音
hào shàn lè shī
成語解釋
好喜欢;善亲善,善事;乐乐意;施施舍。指喜欢做善事,乐意施舍。
典故出處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二》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成語典故
夫妻两口,为了疏财仗义,好善乐施。★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张员外又抚螟蛉子》
成語造句
他在生活中总是关心他人的困难,慷慨解囊帮助有需要的人,这种行为真正体现了好善乐施的美德。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李贤的人。他生活在一个繁华的小镇上,家境殷实。 李贤从小就心地善良,对身边的人和事都充满了关怀。他看到穷苦的人们生活艰难,常常心生怜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贤开始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会定期给镇上的孤寡老人送去食物和衣物,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遇到灾荒之年,他更是慷慨解囊,拿出大量的粮食和钱财来救济灾民。他还会帮助贫困的家庭让孩子能够有机会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李贤的善举传遍了整个小镇,人们对他充满了敬佩和感激。大家都知道,只要有困难去找李贤,他一定会尽力帮忙。 有一次,小镇上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火灾,许多人家的房屋被烧毁,人们流离失所。李贤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打开自己的粮仓和库房,为受灾的人们提供住所和生活物资。他还组织大家一起重建家园,让小镇尽快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就这样,李贤一直坚持着自己好善乐施的品德,帮助了无数的人。他的行为也感染了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效仿他,整个小镇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李贤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他的事迹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好善乐施不仅让他自己收获了内心的满足和快乐,也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温暖和美好。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李贤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善举传递着爱与关怀,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们也应该向李贤这样的人学习,在生活中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关爱,让好善乐施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和衷共济
成語拼音
hé zhōng gòng jì
成語解釋
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典故出處
《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成語典故
他见了启事便跑到书店里来,谈了些和衷共济的话。★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
成語造句
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大家只有齐心协力,摒弃分歧,才能和衷共济,共渡难关。
成語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同舟国的地方。这个国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无论是外敌的侵扰,还是内部的矛盾,都让国家的发展举步维艰。 有一年,同舟国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洪水灾害。洪水如猛兽一般,冲毁了大量的房屋和农田,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国王心急如焚,召集了大臣们商议应对之策。 在大臣中,有一位名叫李和的智者,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陛下,我们如今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应对这场灾难。所有的人都应该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渡过难关。”国王深以为然,于是下令全国上下都行动起来,共同抗洪救灾。 百姓们纷纷响应号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有力。年轻力壮的男子们组成了抢险队伍,日夜奋战在抗洪一线,他们用沙包和石头筑起堤坝,抵御洪水的冲击。妇女们则负责照顾老幼和做饭洗衣,为前方的战士们提供后勤保障。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摒弃了以往的成见和矛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曾经因为争夺土地而互相仇视的两个家族,此刻也放下了恩怨,共同为保护家园而努力。就连平日里喜欢争斗的一些官员,也都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洪水终于慢慢退去,同舟国迎来了新的希望。百姓们开始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而这场灾难也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和衷共济的力量。 国王为了纪念这次共同奋斗的经历,特地在王宫前立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和衷共济”四个大字,以此来提醒后人,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困难,让国家繁荣昌盛。从此,同舟国的人们更加注重团结协作,每当遇到困难时,他们都会想起曾经一起抗洪的日子,然后坚定地携手前行,共同克服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在历史的长河中,同舟国因为和衷共济的精神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国家。这个故事也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正如古人所说:“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和衷共济,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积善成德
成語拼音
jī shàn chéng dé
成語解釋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典故出處
《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成語典故
无
成語造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做善事,点滴的善举积累起来,便能积善成德,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的美好。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李明的年轻人。 李明生活在一个小镇上,他心地善良,总是乐于帮助别人。有一次,镇上来了一位年迈的乞丐,他衣衫褴褛,步履蹒跚。李明看到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刚买的食物送给了乞丐,还帮他找了一个温暖的地方休息。乞丐感激涕零,对李明连连道谢。 又有一天,李明路过一条小河,看到一个小孩不慎落入水中。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跳进河里,奋力将小孩救上了岸。小孩的父母对李明千恩万谢,李明只是微笑着说这是他应该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做的好事越来越多。他帮助邻居修补房屋,照顾生病的老人,给贫困的家庭送去食物和衣物。虽然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却从这些帮助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了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就这样,年复一年,李明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善举。他的善良之名渐渐传遍了整个小镇,甚至传到了其他地方。人们都对他敬佩不已,纷纷称赞他是一个大好人。 有一天,一位智者路过小镇,听到了人们对李明的夸赞。智者找到了李明,对他说:“你长期积德行善,已经积累了深厚的品德。你的善举就像一颗颗小小的善的种子,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最终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李明听了智者的话,深受鼓舞,他更加坚定了继续做好事的决心。 多年后,李明的家乡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陷入了困境。就在大家都感到绝望的时候,李明站了出来。他凭借着自己多年积累的好人缘和威望,组织大家一起抗旱救灾。他四处奔走,寻找水源,带领大家挖井灌溉。在他的努力下,旱灾终于得到了缓解,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因为李明的善举,小镇变得更加和谐美好。人们都以他为榜样,纷纷效仿他去帮助他人。而李明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内心的平静和幸福。他终于明白,积善成德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境界。 从李明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善良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小小的善举,也许在当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却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古人所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少成多,最终成就自己的品德和人生。让我们都像李明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积善成德的真正含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急公好义
成語拼音
jí gōng hào yì
成語解釋
急急于。热心公益,见义勇为。
典故出處
汉·刘向《新序·节士》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正而好义。”
成語典故
急公好义之心萌,独立自存之志固,言议波涌,为作日多。★鲁迅《集外集拾遗·破恶声论》
成語造句
他为人正直善良,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总是挺身而出,这种急公好义的精神令人敬佩。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李义的年轻人。他自幼便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李义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却有着一颗炽热的心。平日里,他总是热心地帮助邻居们解决各种问题,无论是帮忙搬运重物,还是照顾孤寡老人,他都从不推辞。 有一次,小镇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许多百姓都面临着饥饿的威胁。李义看到这种情况,心急如焚。他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家中仅存的粮食,分发给那些饥饿的人们。不仅如此,他还四处奔走,呼吁其他富户也能伸出援手,共同帮助受灾的百姓度过难关。 在李义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救助的队伍中,大家齐心协力,终于让小镇的百姓们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又有一次,小镇上发生了火灾,火势凶猛,迅速蔓延。许多人都惊慌失措地逃离现场,而李义却逆着人群冲向火海。他奋力地帮助人们抢救财物,甚至不顾自身安危,冲进燃烧的房屋中救出了一位被困的老人。 李义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和敬佩,人们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急公好义之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义的名声越来越响亮。附近的许多地方都知道了有这样一位热心肠的人。当其他地方遇到困难时,也会有人慕名前来寻求李义的帮助。而李义总是义无反顾地前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人。 正如《三国志·蜀书·许靖传》中所说:“许靖夙有名誉,既以笃厚为称,又以人物为意,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廊庙器也’。”李义就如同许靖一般,虽然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急公好义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善良与正义的力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他的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激励着后人要心怀善意,急公好义,为社会的和谐与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急公好义-成語圖片
济困扶危
成語拼音
jì kùn fú wēi
成語解釋
济、扶帮助。救济贫困的人,扶助有危难的人。
典故出處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一个报冤仇称了子胥,一个打赌赛去了包胥,何处也济困扶危重复楚。”
成語典故
你是最肯济困扶危的人,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人家来摆布死了我们娘儿们不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成語造句
在面对他人的困难时,我们应当挺身而出,像那些善良勇敢的人一样济困扶危,传递温暖与力量。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年轻人。李明家境贫寒,但他却有一颗善良而正直的心。 有一天,李明在集市上看到一个老人因为饥饿而晕倒在地。他毫不犹豫地跑过去,将老人扶起,并给他买了一些食物和水。老人感激涕零,对李明说:“年轻人,你真是个好心人啊!”李明微笑着说:“这没什么,帮助有困难的人是我应该做的。” 从那以后,李明便开始关注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他经常会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去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给他们提供食物和住所。他的善举渐渐传开,人们都对他赞不绝口。 有一次,小镇上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许多人家的庄稼都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陷入了困境,甚至有人因为饥饿而失去了生命。李明看到这一切,心中十分悲痛。他决定倾尽自己的所有,去帮助那些受灾的人们。 他四处奔走,筹集粮食和物资。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终于,在李明的不懈努力下,他筹集到了足够的粮食和物资,帮助小镇上的百姓度过了难关。人们对他感激涕零,将他视为救命恩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的名声越来越大。许多人从远方赶来,向他寻求帮助。李明从不拒绝,总是尽心尽力地去帮助每一个人。他的行为不仅得到了百姓们的认可,也得到了当地官府的赞赏。 官府决定表彰李明,授予他一个荣誉称号。在表彰大会上,官府的官员说道:“李明先生,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济困扶危。你的善举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决定授予你‘仁义之士’的称号,希望你能够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帮助更多的人。”李明感激地接过了荣誉称号,他表示自己会继续努力,帮助更多的人。 从那以后,李明更加坚定了自己帮助他人的信念。他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了身边的许多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那些生活困难的人,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在李明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济困扶危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正如古人所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我们都像李明一样,用自己的爱和关怀,去温暖这个世界。
济弱扶倾
成語拼音
jì ruò fú qīng
成語解釋
弱弱小;倾倒塌,比喻境遇困难。扶助弱小和处境困难的人。
典故出處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桓公匡合,济弱扶倾。”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
成語典故
倘蒙仁慈隐恻,庶有济弱扶倾,希垂顾答审详,望感渠荷滴沥。★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五
成語造句
在面对他人的困境时,他总是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济弱扶倾的精神,帮助那些处于弱势的人们摆脱困境,重新获得生活的希望。
成語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过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各国纷争不断,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有一个名为卫国的小国,国力微弱,时常受到周边强国的欺凌。在卫国,有一位勇敢而善良的将军名叫子路。 有一次,卫国旁边的一个强大邻国举兵来犯,卫国百姓惊慌失措。子路看到百姓们陷入危难之中,心中充满了悲愤。他深知以卫国目前的实力,很难与强敌正面抗衡,但他毅然决定挺身而出,为了保卫国家和百姓而战。 子路带领着他的士兵们奋勇抵抗,在战场上拼尽了全力。尽管他们处于劣势,但子路毫不退缩,一次次地冲锋陷阵。然而,敌众我寡,战争局势越来越不利。在关键时刻,子路依然坚守阵地,拼杀到最后一刻。 在另一个国家,有一位心怀正义的谋士名叫范蠡。他听闻卫国的遭遇后,对卫国百姓的苦难深感同情。他不顾自身的安危,说服自己的国君伸出援手,帮助卫国抵御强敌。范蠡带领着本国的军队和物资,火速驰援卫国。 在子路和范蠡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逐渐扭转了战局。他们成功地击退了强敌,保卫了卫国的安全。卫国百姓对他们感恩戴德,将他们视为英雄。 子路和范蠡的行为,正是济弱扶倾的典范。他们在弱小的卫国面临倾危之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精神。就如同历史上许多正义之士一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勇敢。这种济弱扶倾的精神,如同夜空中的璀璨星辰,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后人在面对不公和困难时,勇敢地站出来,为了正义和善良而奋斗。他们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传奇,也让我们明白,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解囊相助
成語拼音
jiě náng xiāng zhù
成語解釋
囊口袋。拿出财物帮助别人。
典故出處
元·无名氏《来生债》但见个贫的呵,我早则倾囊儿资助。”明·张岱《娘嬛文集·募修岳鄂王祠募疏》若有贤士大夫解囊乐助,自为王所式凭。”
成語典故
每当同学有困难时,老师总是解囊相助。
成語造句
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他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解囊相助,这份情谊令人感动。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繁华的小镇,名叫青河镇。镇里有一位富有的商人叫李明。李明虽然家境殷实,但他心地善良,常常乐于助人。 有一年,青河镇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陷入了困境。许多人家中没有了粮食,面临着饥饿的威胁。李明看到百姓们的惨状,心中十分不忍。他决定拿出自己的一部分钱财和粮食来帮助那些受灾的百姓。 他在镇中心设立了施粥点,每天为那些饥饿的人们提供免费的粥和食物。同时,他还亲自到一些贫困的家庭中去走访,给他们送去粮食和钱财,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在这个过程中,李明结识了一位名叫张华的年轻人。张华的父母在旱灾中不幸去世,他自己也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李明对张华的遭遇深感同情,他不仅给张华提供了食物和住所,还帮助他找到了一份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旱灾终于过去,青河镇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百姓们对李明的善举感激涕零,他们纷纷称赞李明是一个大好人。而李明却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他说:“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伸出援手,解囊相助,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李明的善举不仅得到了百姓们的赞扬,也引起了当地官府的注意。官府为了表彰李明的义举,特意给他颁发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善德楷模”四个大字。李明将这块牌匾挂在了自己的家中,以此来激励自己继续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从此以后,李明更加热衷于公益事业。他经常捐钱捐物,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的行为也感染了身边的许多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效仿他,向那些遇到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在李明的影响下,青河镇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百姓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整个小镇也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而李明也成为了青河镇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流传了很久很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要袖手旁观,而应该像李明一样,毫不犹豫地解囊相助。因为一个小小的善举,可能会给别人带来巨大的改变,也可能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正如古人所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每一个善良的行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精诚团结
成語拼音
jīng chéng tuán jié
成語解釋
精诚真诚。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典故出處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成語典故
困难当头,更要精诚团结。
成語造句
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大家齐心协力,摒弃个人私利,最终实现了目标,这就是精诚团结的力量。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这个国家的四周强国林立,时常对其虎视眈眈。国内也因为各种矛盾和分歧,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在这个关键时刻,国王决定召集国内的各路贤能之士,共同商讨应对之策。其中有几位大臣格外引人注目。 大臣甲是一个智慧超群的人,他深知国家目前的困境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解决。大臣乙则是一个勇敢坚毅的人,敢于直面困难和挑战。大臣丙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能想到很多别人想不到的细节。 在会议上,他们各抒己见,但渐渐也出现了一些争论和分歧。然而,大臣甲意识到,此时如果大家不能团结一致,那么国家就真的没有希望了。于是,他站出来,诚恳地对其他人说:“诸位,我们如今面临如此艰难的局面,只有精诚团结,我们才能有一线生机。若我们各自为战,必定会被敌人各个击破。”大臣乙和大臣丙听后,也恍然大悟,他们放下了之前的成见和分歧,决定携手合作。 他们开始共同制定详细的计划,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大臣甲运用他的智慧,想出了许多巧妙的策略;大臣乙则带领士兵积极训练,提升战斗力;大臣丙则负责统筹各项事务,确保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他们的精诚团结下,国家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士兵们的士气也日益高涨,百姓们也纷纷响应号召,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周边的强国再次来袭时,这个国家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臣们紧密合作,士兵们英勇奋战,百姓们全力支持。最终,他们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保卫了自己的国家。 这场胜利让这个国家的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精诚团结的力量。从此之后,他们更加珍惜这种团结的氛围,国家也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如《后汉书·朱擕传》中所记载:“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当人们能够真正做到精诚团结时,就能够发挥出超乎想象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明白团结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家庭、工作还是社会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救困扶危
成語拼音
jiù kùn fú wēi
成語解釋
救济、扶助陷于危难的人。
典故出處
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
成語典故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
成語造句
在那灾难深重的时刻,总有一群勇敢的人挺身而出,救困扶危,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经常遭受天灾人祸,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在这个国家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年轻人。他心地善良,看到乡亲们遭受苦难,心中十分不忍。一天,李明在集市上看到一位老人因为饥饿晕倒在地,他毫不犹豫地跑过去,将老人扶起,并给老人买了食物和水,让老人慢慢恢复了体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帮助的人越来越多。他会帮助贫困的家庭送去粮食和衣物,会照顾生病的老人和孩子,会为失去家园的人们提供住所。他的善举传遍了整个小镇,人们都对他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有一次,小镇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许多房屋被冲毁,百姓们流离失所。李明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救援工作中。他带领着一些志愿者,一起帮助被困的人们脱离危险,为他们寻找食物和住所。在救援的过程中,李明遇到了一位孕妇即将临盆,情况十分危急。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找来一辆马车,将孕妇送往附近的医馆。经过一番努力,孕妇顺利产下了一个健康的婴儿,李明也松了一口气。 在李明的努力下,小镇的人们逐渐度过了难关。他的行为也引起了当地官员的注意,官员对他的善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决定给予他一定的奖励。然而,李明却婉拒了官员的奖励,他说:“我所做的这些只是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并不是为了得到奖励。” 李明的事迹被人们传颂开来,他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救困扶危,他的善良和爱心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李明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不顾个人得失,挺身而出,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他们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也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如《礼记·礼运》中所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救困扶危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我们应该向李明这样的人学习,在生活中多关心他人,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救困扶危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慷慨解囊
成語拼音
kāng kǎi jiě náng
成語解釋
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开钱袋拿出钱来。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
典故出處
姚雪垠雪《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因此只得不揣冒昧,向大公子求将伯之助,不知公子肯慷慨解囊否?”
成語典故
无
成語造句
在地震灾区,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手,其中不少企业家更是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富商名叫李义。李义虽腰缠万贯,但他为人善良且慷慨。 在他所生活的城镇上,有一年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导致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许多人家中无米下锅,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李义看到百姓们的惨状,心中十分不忍。 他决定要帮助这些受灾的人们。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打开自家的粮仓,将大量的粮食无偿分发给百姓们,让他们能够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同时,他还拿出自己的钱财,为那些失去房屋的百姓们重新修建住所。 不仅如此,当他得知一些贫苦人家的孩子因为没钱无法读书时,他又慷慨地解囊相助,资助这些孩子去接受教育。他的这一系列善举,让整个城镇的百姓对他充满了感激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旱灾终于过去,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然而,李义的慷慨行为并没有停止。每当他看到有人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毫不犹豫地给予帮助。 有人曾问李义:“你为何如此慷慨地帮助他人?”李义笑着回答道:“我拥有的财富本就取之于民,现在在他们困难的时候,我自然应该回报给他们。而且帮助他人能让我感到快乐和满足。” 李义的慷慨解囊之举,成为了当地的美谈。他的事迹也被人们传颂开来,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善良和慷慨的真正含义,让人们在艰难的岁月里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李义这样慷慨解囊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财富,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贡献。这种精神也激励着后人,让更多的人懂得关爱他人,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正如《礼记·檀弓下》中所说:“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李义正是这样的君子,他以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让人们看到了善良和慷慨的力量。
乐善好施
成語拼音
lè shàn hào shī
成語解釋
乐好,喜欢。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
典故出處
《史记·乐书二》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而好礼。”
成語典故
宋湜懿文多识,名动人主,至与李沅同命。虽去沅远甚,然乐善好施,士类归之,亦可尚也。★《宋史·陈彭年传论》
成語造句
他在村里口碑极好,经常帮助贫困家庭,人们都说他是个乐善好施的大好人。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镇,镇里有一位名叫李华的富人。李华虽拥有万贯家财,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善良和慈悲。 李华从小就目睹了许多贫困人家的艰难生活,他深知生活的不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用自己的财富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他会给贫困的家庭送去粮食和衣物,让他们能够度过寒冬;他会资助那些贫困的学子,让他们有机会去追求知识和梦想。 有一年,小镇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许多百姓面临着饥饿的威胁。李华毫不犹豫地打开自家的粮仓,免费为百姓发放粮食。他还组织人力挖井取水,缓解了人们的用水困难。在他的帮助下,小镇的百姓们度过了这场艰难的旱灾。 又有一次,镇里的一座桥因为年久失修而倒塌,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李华听闻后,立即出资雇佣工匠,重建了那座桥。从此,人们又可以安全地在桥上通行。 李华的善举传遍了整个小镇,人们对他充满了感激和敬意。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好人。而李华并不在意这些赞誉,他只是觉得自己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像李华这样乐善好施的人物。比如陶朱公范蠡,他在助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功成身退,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财。他的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对财富的豁达态度和对他人的关爱。还有北宋时期的范仲淹,他一生乐善好施,设立义庄,帮助贫困的族人,并且热心于公益事业。 乐善好施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能给自己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就像李华一样,他的善举让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也让他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像李华一样,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比如给乞丐一些零钱,帮助老人过马路,或者在公交车上给有需要的人让座,但这些小小的善举却可能给他人带来巨大的温暖和希望。 让我们都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成为乐善好施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怜贫惜老
成語拼音
lián pín xī lǎo
成語解釋
爱护老人,同情穷人。
典故出處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连各房里的姑娘们,都这样怜贫惜老,照看我。”
成語典故
无
成語造句
在这个社区里,人们相互帮助,尤其是那些热心肠的志愿者,总是在各种情况下展现出怜贫惜老的高尚品质。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村庄,村子里住着一位心地善良的年轻人叫李明。 李明虽然家境普通,但他对村里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关怀和尊重。村里有一些贫困的老人和生活艰难的人家,李明经常会主动去帮助他们。他会帮老人们砍柴挑水,为贫困家庭送去一些食物和生活用品。 有一次,村里来了一个流浪的老人,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李明看到后,毫不犹豫地将老人带回家中,为他准备了温暖的饭菜和舒适的床铺。老人感激涕零,对李明说道:“年轻人,你真是个好心人啊。”李明微笑着说:“老人家,不必客气,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怜贫惜老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村子和周边地区。许多人都对他的善良和乐于助人表示敬佩。 有一年,村子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李明看到大家的艰难处境,心急如焚。他四处奔走,寻找解决办法。他不仅拿出自己家里的粮食来帮助村民,还积极与其他地方联系,争取到了一些援助物资。 在李明的努力下,村民们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大家对李明更加感激不尽,纷纷表示要向他学习。 后来,李明的事迹传到了当地官府的耳中。官府对他的行为大加赞赏,给予了他丰厚的奖励和荣誉。但李明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依然保持着那颗怜贫惜老的心,继续默默地为大家服务。 李明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正如《礼记·礼运》中所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李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怜贫惜老的真正含义,他的善良和爱心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弱势群体,传承和弘扬怜贫惜老的美好品德。
排忧解难
成語拼音
pái yōu jiě nán
成語解釋
排除忧愁,解除困难。
典故出處
无
成語典故
无
成語造句
在我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想方设法为我排忧解难。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群勤劳善良的百姓。然而,有一段时间,这个原本宁静祥和的小镇却陷入了困境。 当时,连续的天灾让农田颗粒无收,百姓们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再加上当地的贪官污吏横行,肆意增加赋税,百姓们苦不堪言。 就在大家感到绝望的时候,一位名叫李正的年轻书生站了出来。李正出生于这个小镇,自幼聪慧好学,心怀正义。他看到乡亲们的苦难,决心为大家排忧解难。 李正先是走访了镇里的每一户人家,详细了解他们的困境和需求。然后,他不辞辛劳地前往县城,希望能面见县令,陈述百姓的苦难,请求减免赋税。然而,县令却被那些贪官污吏所蒙蔽,对李正的诉求置之不理。 面对挫折,李正没有放弃。他深知,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要找到更有权力和影响力的人。于是,他决定前往州府,向州官申诉。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历经艰辛。 终于,李正到达了州府,并幸运地得到了州官的接见。他慷慨陈词,详细地讲述了小镇百姓所遭受的天灾人祸,以及贪官污吏的恶行。州官被他的真诚和执着所打动,决定亲自前往小镇调查。 经过一番深入的调查,州官终于查明了真相,惩治了那些贪官污吏,并下令减免了百姓的赋税。同时,州官还调拨了一批粮食,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在李正的努力下,小镇的百姓终于摆脱了困境,重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大家对李正充满了感激之情,称赞他是小镇的英雄。 李正的故事传遍了周边的地区,他的勇敢和担当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美谈。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排忧解难”的真正含义,为了帮助他人摆脱困境,不惜付出一切努力。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只要我们心怀正义,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人排忧解难,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善气迎人
成語拼音
shàn qì yíng rén
成語解釋
善气和蔼可亲的态度。形容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人。
典故出處
《管子·心术下》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成語典故
无
成語造句
他总是以温和的态度和亲切的笑容对待他人,让人感受到一种春风拂面般的温暖,这无疑是善气迎人的最好体现。
成語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晏子的贤臣,他为齐国的繁荣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晏子身材矮小,但他却拥有着非凡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有一次,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国国君听闻晏子身材矮小,便想要借机羞辱他,于是在城门边开了一个小洞,让晏子从小洞进城。晏子见到此景,并未动怒,而是平静地说道:“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楚国国君无奈,只好让人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在楚国朝堂之上,面对楚国国君和大臣们的刁难,始终不卑不亢,以巧妙的言辞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晏子回到齐国后,依然兢兢业业地辅佐国君。在他所治理的地方,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 晏子对待百姓更是善气迎人。有一天,晏子在路上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因为贫困而衣衫褴褛,晏子不仅没有嫌弃,反而上前关切地询问老者的情况,并给予他帮助。还有一次,晏子看到一个年轻人因为犯错而受到众人的指责,他没有跟风指责,而是耐心地倾听年轻人的解释,发现其中另有隐情,最终帮助年轻人洗清了冤屈。 晏子的善气迎人不仅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也让身边的大臣们深受感染。在晏子的影响下,齐国的官员们纷纷效仿,对待百姓和蔼可亲,积极为百姓解决问题。 正是因为晏子的智慧、品德以及善气迎人的态度,使得齐国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和繁荣。他的事迹被后世传颂,成为了人们学习的典范。善气迎人,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力量,它能够化解矛盾,赢得人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我们应当以晏子为榜样,用善气迎人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暖与善意。
舍己为人
成語拼音
shě jǐ wèi rén
成語解釋
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典故出處
《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朱熹注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成語典故
无
成語造句
在那场熊熊大火中,消防员毫不犹豫地冲进火海,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舍己为人的精神。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小村庄,名叫清平村。村子里的人们大多以务农为生,生活虽然清苦,但邻里之间相处和睦,互帮互助。 村里有一位名叫李义的年轻人,他生性善良,为人正直,总是热心地帮助他人。有一年,村里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面临着饥荒的威胁。李义看到大家的困境,心中十分焦急。 为了寻找粮食,李义决定独自前往邻村借粮。他历经艰辛,走了数十里的山路,终于到达了邻村。然而,邻村的情况也并不乐观,粮食同样稀缺。但是,李义并没有放弃,他诚恳地向邻村的村长讲述了清平村的困境,请求他们伸出援手。 邻村的村长被李义的真诚所打动,最终决定借给清平村一些粮食。李义满心欢喜地带着粮食往回赶,然而,在途中却遭遇了一伙强盗。强盗们看到李义背着粮食,便企图抢夺。李义深知这些粮食对于清平村的村民们来说是救命的希望,他坚决不肯放手。 在与强盗的搏斗中,李义毫不畏惧,尽管他身上多处受伤,但他依然紧紧地护住粮食。最终,强盗们被他的勇敢和坚定所震慑,放弃了抢夺。 李义带着粮食回到了清平村,村民们看到他伤痕累累,却保住了大家的救命粮,都感动不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义又主动将自己分到的粮食分给了村里那些更加困难的家庭,自己却常常忍饥挨饿。 又过了一段时间,村里一位老人突然生病,急需一种珍贵的药材才能治愈。这种药材在附近的山上才有,但是山势险峻,采摘十分危险。李义听闻此事后,毫不犹豫地决定上山采药。 他历经重重困难,终于找到了药材。然而,在下山的途中,他不小心滑落山坡,腿部受伤严重。但他强忍着剧痛,带着药材回到了村里,老人因此得救。 李义的种种行为,充分展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得失,总是将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他的事迹在村里传颂开来,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后来,每当村里有人遇到困难,大家都会想起李义,纷纷效仿他,伸出援助之手。在李义的影响下,清平村变得更加团结友爱,人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李义舍己为人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清平村的每一个角落,也温暖了每一个村民的心。
施仁布德
成語拼音
shī rén bù dé
成語解釋
指实行仁义,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
典故出處
无
成語典故
无
成語造句
他一生乐善好施,默默付出,所做之事皆为施仁布德之举,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爱戴。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有一位名叫李仁的君主。他所统治的国家起初并不繁荣,百姓生活困苦,时常遭受天灾人祸的侵扰。 李仁登基之后,目睹了民间的种种惨状,心中深感责任重大。他深知,要想让国家昌盛,让百姓安居乐业,仅仅依靠武力和强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心怀仁德,施惠于民。 于是,李仁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他下令减轻百姓的赋税,让他们能够在辛勤劳作之后,留有足够的粮食和财富来维持生计。这一举措使得百姓们不再为沉重的赋税而担忧,能够安心地耕种田地,发展生产。 同时,李仁还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他派遣官员到各地去指导农民改进耕种技术,兴修水利设施,确保农田能够得到充足的灌溉。在遭遇灾荒之年,李仁更是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让他们不至于流离失所,饿死荒野。 在教育方面,李仁也大力投入。他在各地兴办学校,让平民子弟也有机会读书识字,学习礼仪道德。他深知,只有让百姓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素质和文明程度。 在对待官员的选拔上,李仁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任人唯贤。他摒弃了以往那种凭借关系和背景晋升的陋习,选拔了一大批有才华、有德行的官员,让他们能够为国家和百姓尽心尽力地服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们生活富足,社会秩序井然,处处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李仁的所作所为,正是“施仁布德”的典范。他用自己的仁德和智慧,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也让国家走上了富强之路。 正如古人云:“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李仁施仁布德,最终也收获了百姓的敬爱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若能心怀仁德,关爱百姓,广施恩惠,必然能够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让国家繁荣昌盛,让人民幸福安康。
拾金不昧
成語拼音
shí jīn bù mèi
成語解釋
金原指钱财,现泛指各种贵重物品;昧隐藏。拾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指良好的仆人道德和社会风尚。
典故出處
清·吴炽昌《客窗闲话·义丐》乃呼里长,为之谋宅于市廛,置货立业且表之以额曰‘拾金不昧’。”清·《歧路灯》第一百八回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成語典故
我们每个人都应从小养成拾金不昧的好品德。
成語造句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小明捡到贵重物品后,毫不犹豫地寻找失主归还,他的行为真正诠释了拾金不昧的精神。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诚的朴实农夫。李诚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平日里勤勤恳恳地耕种着自家的几亩薄田,与邻里相处也十分和睦。 一天,李诚如往常一样前往集市,准备卖掉自己辛勤劳作收获的一些农产品,以换取家中所需的生活用品。集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李诚在一处角落里摆好了自己的摊位,开始耐心等待顾客的光顾。 交易结束后,李诚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当他经过一条较为僻静的小巷时,忽然发现地上有一个鼓鼓的钱袋。他捡起来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沉甸甸的金银财宝。李诚心中一惊,从未见过如此多的钱财。 然而,他并没有被这笔意外之财冲昏头脑。他深知这些钱财定是失主辛苦积攒或是有急用之物。李诚站在原地等待,希望失主能够尽快回来寻找。可是,等了许久,仍不见有人前来。 李诚心想,失主此刻或许正心急如焚。于是,他决定先将钱袋带回家中,再想办法寻找失主。回到家中,妻子见他拿着一个装满财宝的钱袋,惊讶不已。李诚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妻子,并表示一定要找到失主归还财物。 妻子听后,十分支持他的决定,说道:“夫君此举乃正义之行,咱们不能贪图这不属于我们的钱财。” 李诚四处打听,询问是否有人丢失了钱袋。终于,在多方打听之下,得知是镇上一位富商在前往集市的途中不慎丢失了钱袋。这位富商原本以为钱袋再也找不回来了,正陷入绝望之中。 当李诚将钱袋原封不动地归还给富商时,富商感激涕零,当即拿出一部分钱财想要酬谢李诚。但李诚坚决不收,说道:“我若贪图这些钱财,就不会费心寻找您了。拾金不昧本就是应当之事。” 此事在小镇上传开,人们对李诚的高尚品德称赞不已。李诚也用自己的行动,为后人树立了拾金不昧的典范。从此,这个小镇上的人们更加注重品德修养,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守望相助
成語拼音
shǒu wàng xiāng zhù
成語解釋
守望防守了望。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典故出處
《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成語典故
无
成語造句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伸出援手,大家守望相助,共同渡过了难关。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这个村庄地处偏远,与外界联系较少,但村民们却相互依存,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 有一年,遭遇了罕见的旱灾。田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面临着严重的饥荒。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大家并没有各自为政,而是决定团结起来,共同寻找解决困境的办法。 村里的长者召集了所有村民,商讨应对之策。有人提议离开村庄去寻找新的生存之地,有人则认为应该坚守家园,等待旱情缓解。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家最终决定守望相助,一起留在村庄,共同克服困难。 年轻力壮的男子们组成队伍,前往远处的山林寻找水源和食物。他们翻山越岭,历经艰辛,终于在一处山谷中发现了一股清澈的溪流。他们用竹筒将水引回村庄,解决了村民们的饮水问题。 妇女们则在家中照顾老人和孩子,同时想尽办法节省粮食。她们把仅有的一点粮食合理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维持基本的生存。 村里的木匠和铁匠也没有闲着,他们利用手头的材料,制作了一些简单的农具和狩猎工具,帮助村民们更好地获取食物。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村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哪家缺了粮食,邻居们都会纷纷伸出援手;哪家有人病了,大家都会轮流照顾。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旱情终于有所缓解,天空下起了久违的甘霖。村民们抓紧时机,重新播种庄稼,悉心照料。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深刻体会到了守望相助的力量。正是因为他们团结一心,不离不弃,才能够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中生存下来。 正如历史上许多面临困境的群体一样,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过不去的坎。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也如同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同心协力
成語拼音
tóng xīn xié lì
成語解釋
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典故出處
汉·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周书·崔谦传》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协力,电讨不庭,则桓文之勋,复兴于兹日矣。”
成語典故
只要我们大家同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成語造句
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大家抛开分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青云的小镇。这个小镇地处交通要道,商业繁荣,但也常常遭受匪患的侵扰。 镇中有两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一位是富甲一方的商人李员外,另一位是武艺高强的侠士赵大侠。李员外为人善良,经常救济贫困的百姓;赵大侠则行侠仗义,保护着一方平安。 然而,匪患日益猖獗,百姓们苦不堪言。李员外和赵大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深知,单凭一人之力,难以彻底解决匪患,保护小镇的安宁。 于是,李员外决定拿出自己的财富,招募勇士,购置武器和粮草,为抗击匪患做准备。赵大侠则凭借自己在江湖中的威望,召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武林高手。 在准备妥当之后,李员外和赵大侠带领着众人,共同商讨御敌之策。他们认真分析了匪患的活动规律和弱点,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战斗的日子终于来临,李员外负责后勤保障,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充足的物资支持。赵大侠则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战士们在他们的带领下,个个奋勇杀敌,毫无畏惧。 在战斗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人受伤了,同伴们立刻将他救下,进行救治;有人遇到危险,其他人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匪患终于被击退,青云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繁荣。百姓们对李员外和赵大侠的英勇行为赞不绝口,更对他们同心协力抗击匪患的精神钦佩不已。 自此以后,李员外和赵大侠的友谊更加深厚,他们继续携手为小镇的发展贡献力量。而“同心协力”这个词,也成为了青云镇百姓口中的美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奋斗。正如古人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先人后己
成語拼音
xiān rén hòu jǐ
成語解釋
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典故出處
《礼记·坊记》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成語典故
这也表现了他先人后己、艰苦朴素的崇高品质。★朱敏《深情怀念周伯伯》
成語造句
在面对危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保护他人,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令人钦佩。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两位善良正直的年轻人,一位叫李阳,一位叫王顺。 这一年,村庄遭受了罕见的旱灾,粮食收成极差,村民们面临着饥饿的威胁。李阳和王顺决定一起去邻村寻找粮食,以帮助大家度过难关。 经过几天的奔波,他们终于在邻村买到了一些粮食。然而,在返程的路上,却遭遇了一伙强盗。强盗们见他们带着粮食,立刻围了上来,想要抢夺。李阳和王顺虽然勇敢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 强盗头子说道:“把粮食留下,饶你们不死!”李阳和王顺互相对视一眼,心中都明白,这些粮食是村民们生存的希望,绝对不能交出去。 王顺挺身而出,对强盗说道:“这些粮食对我们至关重要,是用来拯救许多村民性命的。你们若要抢夺,就先从我身上踏过去!”李阳也紧接着说道:“我们宁死也不会让你们得逞!” 强盗们被他们的坚决所震慑,决定给他们一个机会。强盗头子说:“你们两个,只能有一个带着粮食走,另一个就得留下性命。” 在这生死抉择的时刻,李阳毫不犹豫地对王顺说:“你带着粮食回去,救村民要紧,我留下。”王顺坚决不肯:“不行,你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还是我留下。” 两人争执不下,最终李阳大声说道:“不要争了,你回去!我不能眼睁睁看着村民们挨饿,你一定要把粮食带回去,这是我们的使命!”王顺眼含热泪,带着粮食匆匆离开。 李阳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粮食,让王顺能够顺利将其带回村庄,拯救了众多村民。 李阳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村民们。后来,每当人们提起他,都会感慨他的英勇和无私。 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这样先人后己的典范。比如三国时期的鲁肃,他为人忠厚老实,经常慷慨地帮助他人,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之后。还有北宋的范仲淹,他心系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 先人后己,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在关键时刻能够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仗义疏财
成語拼音
zhàng yì shū cái
成語解釋
仗义讲义气;疏财分散家财。旧指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
典故出處
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成語典故
自己只是在家中广行善事,仗义疏财。★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成語造句
他为人豪爽,朋友有难总是慷慨相助,这种行径无异于仗义疏财。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江湖之中,有一位名叫赵义的豪杰。赵义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但他自幼胸怀大志,为人正直豪爽,极具侠义心肠。 赵义成长的地方,常常受到当地恶霸的欺压。那些恶霸巧取豪夺,百姓们苦不堪言。然而,大多数人因畏惧恶霸的权势,敢怒不敢言。 赵义看在眼里,怒在心中。他决定挺身而出,为乡亲们讨回公道。尽管他势单力薄,但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智慧,竟也让那恶霸有所忌惮,不敢再那般肆意妄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义的名声渐渐传开。他不仅勇敢正义,还乐于助人。 有一年,当地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许多家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赵义见此情景,心急如焚。 他毫不犹豫地打开自家粮仓,将粮食分发给那些饥饿的百姓。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多年积攒的钱财拿出来,帮助乡亲们购买种子、农具,以便来年能够重新耕种,恢复生计。 有人劝他要为自己的未来着想,留点钱财傍身。但赵义却说道:“钱财乃身外之物,在乡亲们有难之时,若我只顾自己,那与那无情无义之人有何区别?” 赵义的仗义疏财之举,传遍了十里八乡。越来越多的人对他敬佩有加,纷纷愿意跟随他,在他的带领下共同抵抗天灾人祸。 后来,附近的州县也遭受了战乱,许多难民流离失所。赵义听闻此事,立即组织人手,设立粥棚,为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提供食物和住所。他还亲自带领众人修缮房屋,开垦荒地,让难民们能够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在赵义的一生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将仗义疏财视为己任。他的行为不仅帮助了无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正如古人云:“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赵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侠义精神,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仗义执言
成語拼音
zhàng yì zhí yán
成語解釋
执言说公道话。为了正义说公道话。指能伸张正义。
典故出處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二此人姓范名汝为,仗义执言,救民水火。”
成語典故
他性情耿直,总爱仗义执言。
成語造句
面对不公正的现象,他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完全不顾个人得失,只为了仗义执言。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繁华城镇,有一位名叫李正的年轻书生。李正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心怀正义,对世间的不公之事总是愤愤不平。 城镇中有一位富商,名叫赵钱。此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垄断了当地的许多生意,欺压百姓,使得众多商户和民众苦不堪言。然而,由于赵钱财大气粗,又与当地的官员勾结,众人皆是敢怒不敢言。 有一天,赵钱又想出了一个新的敛财之计。他故意抬高物价,让百姓们难以承受生活的基本开销。一时间,城镇中怨声载道,但大家依旧选择了沉默,生怕惹祸上身。 李正得知此事后,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他深知,如果自己不挺身而出,这种不公将会持续下去,百姓们的生活将永无宁日。经过深思熟虑,李正决定不顾个人安危,要为百姓们发声。 他首先走访了众多受害的商户和百姓,收集了赵钱的种种罪行证据。然后,李正奋笔疾书,写下了一封言辞恳切、义正词严的告状信。 在县衙大堂之上,李正面对县令,毫不畏惧,仗义执言。他将赵钱的罪行一桩桩、一件件清晰地陈述出来,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县令起初还想偏袒赵钱,但李正据理力争,引用了诸多律法条文和先朝的正义判例,使得县令无法轻易反驳。 最终,在李正的坚持和努力下,县令不得不重新审视此案。经过一番深入调查,赵钱的罪行被一一证实,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李正仗义执言的行为,受到了全镇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他的故事也在当地传颂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段佳话,激励着更多的人在面对不公时,勇敢地站出来,为正义发声。
周急继乏
成語拼音
zhōu jí jì fá
成語解釋
周接济。继帮助。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亦作周急济贫”、周贫济老”。
典故出處
无
成語典故
无
成語造句
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他总能慷慨解囊,这种行为真正做到了周急继乏。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郑善的商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和勤奋。 郑善成年后,离开家乡,前往繁华的都城谋求发展。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头脑和诚信待人的品质,他的生意日渐兴隆,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然而,郑善并没有被财富冲昏头脑,他始终心怀感恩,关心着那些生活困苦的人们。 有一年,都城附近的一个村庄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许多家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出现了卖儿卖女的悲惨景象。郑善得知此事后,毫不犹豫地决定伸出援手。 他亲自带领着伙计,拉着一车车的粮食和衣物来到村庄。在村庄里,他挨家挨户地探访,将粮食和衣物送到那些急需帮助的家庭手中。对于那些年老体弱、无法劳作的人,他还额外给予了一些钱财,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郑善的善举并没有就此停止。在旱灾过后,他又出资帮助村民们购买种子和农具,恢复农业生产。他还聘请了有经验的农夫,传授村民们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善的名声传遍了整个都城及周边地区。人们对他的义举赞不绝口,纷纷称他为“大善人”。 但郑善的行为也引起了一些同行商人的嫉妒和不满。他们认为郑善的慷慨行为是在故意炫耀财富,扰乱市场秩序。于是,他们联合起来,试图打压郑善的生意。 面对这些恶意的攻击,郑善并没有退缩。他坚信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事情,是在践行“周急继乏”的道义。他继续专注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意。 在郑善的坚持下,他的生意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越来越红火。那些曾经嫉妒他的商人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最终,郑善的善举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他的故事被人们传颂千古,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周急继乏”的真正含义,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善良的力量。
助人为乐
成語拼音
zhù rén wéi lè
成語解釋
帮助人就是快乐。
典故出處
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
成語典故
无
成語造句
在这个社区里,人们彼此关心、互相帮助,他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助人为乐的精神,经常主动帮助老人搬运重物。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义的年轻人。李义家境普通,但他心地善良,为人热情,总是乐于帮助他人。 有一年,小镇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困苦。许多家庭面临着饥饿的威胁,李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主动拿出自己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分发给那些更为困难的邻居。不仅如此,他还不辞辛劳地前往附近的山上寻找水源,希望能为大家解决用水问题。 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李义遇到了一位年事已高的老者。老者由于长时间的奔波和缺水,已经虚弱不堪。李义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身上所带的水递给了老者,并且搀扶着他一步步走下了山。 经过多日的努力,李义终于找到了一处隐藏在山涧中的清泉。他赶忙通知了镇上的居民,大家一起动手,挖渠引水,解决了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难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旱灾的影响逐渐减弱,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而李义助人为乐的事迹在镇上传为佳话,人们对他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又有一次,镇上来了一位商人。商人在途中遭遇了劫匪,不仅财物被抢,还身受重伤。李义发现后,立即将商人背回家中,悉心照料。他请来镇上的郎中为商人诊治,还自己掏钱为商人买药。在李义的精心照料下,商人的伤势逐渐好转。 商人感激不已,想要报答李义的救命之恩。然而,李义却婉言拒绝了。他说:“帮助您是我应该做的,并非为了图什么回报。” 多年后,李义的善举传遍了周边的地区。每当有人遇到困难,大家都会想起李义,以他为榜样,纷纷伸出援手。 在历史的长河中,助人为乐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从古代的“雪中送炭”到现代的“扶危济困”,这种精神始终传承不衰。它让人们在困境中感受到温暖和希望,也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李义的故事,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助人为乐的真谛,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
助人为乐-成語圖片
其他成語分類
包含*如新的4个成语
形容太容易得到容易被轻贱的39个成语
包含得玉的47个成语
形容涌来的43个成语
形容毫无防备的9个成语
关于贵的46个成语
形容担当的30个成语
形容自身做出示范的43个成语
包含有隆的4个成语
关于后来居上的46个成语
更多成語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