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時疾俗
成語拼音
- fèn shí jí sú
憤時疾俗成語解釋
- 有正義感的人對黑暗的現實社會和不合理的習俗表示憤恨、憎惡。同憤世嫉俗”。
典故出處
- 《明史·姜士昌傳》居恆憤時疾俗,欲以身挽之。”
成語典故
- 望溪同時友戴潛虛先生……憤時疾俗之作尤多。★清·方宗誠《〈桐城文錄〉序》
成語造句
-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他始終堅守內心的正義,以犀利的筆觸批判種種不良現象,憤時疾俗的情懷盡顯。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張華的年輕人。
張華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社會上存在着諸多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現象。他目睹着權貴們的奢靡與貪婪,百姓們的困苦與艱辛,心中充滿了對這個世界的不滿和憂慮。
他看到官員們貪污腐敗,欺壓百姓,而普通民衆卻無處伸冤,生活艱難。他時常爲這些不公而憤慨,對世俗的醜惡現象深惡痛絕。
有一次,張華看到一羣惡霸在欺負一位老人,他毫不猶豫地衝上去制止,結果卻遭到惡霸們的毆打。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退縮,反而更加堅定了要改變這個社會的決心。
他開始四處奔走,呼籲人們起來反抗不公,希望能夠喚起大家的良知。他在集市上大聲疾呼,揭露那些權貴們的惡行,表達自己對社會現狀的悲憤之情。
張華的行爲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鳴,他們也紛紛加入到他的行列中來,一起爲正義而抗爭。然而,他們的力量畢竟有限,在強大的惡勢力面前,他們的努力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儘管如此,張華依然沒有放棄。他白天四處宣揚自己的理念,晚上則埋頭苦讀,希望能從先人的智慧中找到改變社會的方法。
隨着時間的推移,張華的名聲越來越大,但同時也引來了更多的麻煩。權貴們視他爲眼中釘,肉中刺,想方設法地要除掉他。
在一次激烈的衝突中,張華最終被權貴們陷害,身陷囹圄。但即使在獄中,他仍然保持着對正義的追求,對社會的批判。
張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人們爲他的勇敢和堅持而感動。雖然他最終沒能改變整個社會,但他的精神卻激勵着後來的人們繼續爲了公平和正義而奮鬥。他的憤時疾俗成爲了人們心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那些在黑暗中前行的人們。
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在面對不公和醜惡時,我們不能沉默,不能麻木。我們要有勇氣站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慨,爲了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雖然道路可能充滿艱難險阻,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迎來光明的未來。正如張華一樣,他雖然失敗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流傳了下來,成爲了我們前進道路上的寶貴財富。
憤時疾俗-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