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窺豹

成語拼音

guǎn zhōng kuī bào

管中窺豹成語解釋

從竹管的小孔裏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典故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成語典故

王獻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末子,十分聰明。長大後他也成爲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並稱“二王”。  有一天,他父親的幾個學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觀看的獻之竟然能夠給他人出謀,說上幾句行內話。哪知學生們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獻之看到他們這樣說自己,不禁大憤,說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就甩開袖子走了(遂拂袖而去)。  “管中窺豹”、“拂袖而去”二成語皆出於此。

成語造句

從他處理這件事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他平時的行事風格,真可謂管中窺豹。

成語故事

在東晉時期,有一位名叫王獻之的書法家,他自幼聰慧過人,才華橫溢。 有一次,王獻之去拜訪當時的名士謝安。謝安正在與一羣文人雅士高談闊論,看到王獻之來了,便想考考他。謝安拿出一些珍貴的畫作讓王獻之欣賞,然後問道:“你從這些畫中能看出什麼?”王獻之仔細地看了看這些畫,然後回答說:“我從這些畫中,猶如管中窺豹,只看到了一些局部的精彩,但我相信整幅畫作一定更加美妙絕倫。”謝安聽了,對王獻之的見解和謙遜十分讚賞。 其實,在歷史上也有類似管中窺豹的事例。比如,在戰爭中,有時候將領們只能通過局部的情報和觀察來判斷整個戰局,但這往往只是管中窺豹,很容易出現誤判。就如同三國時期的馬謖,他在守街亭時,只看到了局部地形的優勢,卻沒有全面考慮到敵軍的情況和整體戰略,最終導致了失敗。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努力去拓寬自己的視野,儘可能全面地瞭解事物。他們不會僅僅滿足於從管中看到的那一小點豹子,而是會去追尋整隻豹子的全貌。就像那些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們能夠綜合各種因素,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決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會遇到管中窺豹的情況。我們可能會因爲一時的所見所聞而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產生片面的看法。然而,我們應該明白,這只是局部的表象,不能代表全部。我們要學會多方面觀察、深入思考,避免因爲管中窺豹而產生錯誤的認知和判斷。 只有當我們能夠擺脫管中窺豹的侷限,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和全面的思維去看待世界,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質,做出更加明智的選擇。就如同王獻之一樣,雖然他當時只能從畫中看到局部,但他有着追求全貌的意識和智慧,這也爲他日後成爲一代書法大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讓我們都努力去超越管中窺豹的狹隘,去擁抱更加廣闊和真實的世界吧。

管中窺豹-成語圖片

管中窺豹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