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之疾

成語拼音

gāo huāng zhī jí

膏肓之疾成語解釋

指不可醫治的絕症。

典故出處

《左傳·成公十年》:“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爲也。”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景公得了重病,秦國國王秦桓公派名醫緩前去爲其治病。緩來到晉國,見到晉景公,把好脈後搖頭嘆息說:“大王的病已經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藥力是無法到達的。”果然,沒過多久,晉景公就病死了。

成語造句

他一直忽視自己的健康問題,等到發現時已經患上了膏肓之疾,後悔也來不及了。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景公生了一場重病,他派人去秦國請了一位名叫醫緩的名醫來診治。醫緩還沒到,晉景公就做了一個夢。夢中他見到兩個小孩,其中一個小孩說:“醫緩要來了,他可是個厲害的醫生,我們該怎麼辦呢?”另一個小孩說:“不用怕,我們躲在肓之上,膏之下,他就拿我們沒辦法了。” 不久後,醫緩來到了晉國,仔細爲晉景公診斷後,面色沉重地說:“國君的病已經無法醫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鍼灸達不到,用藥也無濟於事,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晉景公聽了,想起自己做的夢,覺得醫緩果然醫術高明,竟然和自己夢中的情形一樣。 晉景公無奈地嘆了口氣,給了醫緩豐厚的賞賜,讓他回去了。過了一段時間,晉景公的病情愈發嚴重,最終還是去世了。 “膏肓之疾”這個成語由此而來,用來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的疾病,也常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朝代的興衰也如同身患膏肓之疾一般。比如商朝末年,紂王無道,荒淫殘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雖然有一些忠臣良將試圖勸諫紂王改過自新,但紂王卻一意孤行,最終導致商朝的滅亡。這就如同一個國家身患膏肓之疾,即使有一些補救的措施,也難以挽回敗局。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一些看似無法解決的問題或困境,就像面對膏肓之疾一樣。然而,我們不能輕易放棄,要努力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也許有時候需要突破傳統思維,嘗試新的思路和方法,纔有可能找到轉機。 同時,我們也要懂得未雨綢繆,在問題還沒有發展到膏肓之疾的程度時,就及時採取措施加以預防和解決。就像我們要注重身體健康,定期體檢,及早發現和治療疾病,避免病情惡化。 總之,“膏肓之疾”這個成語提醒我們要重視問題的嚴重性,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努力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輕易放棄。同時,也要注重預防,避免問題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順利,取得更大的成就。

膏肓之疾-成語圖片

膏肓之疾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