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猶不及
成語拼音
- guò yóu bù jí
過猶不及成語解釋
- 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典故出處
-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成語造句
- 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度,不然就可能出現過猶不及的情況,比如對孩子過度寵溺,反而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更賢德?”孔子回答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那是不是子張要好一些呢?”孔子說:“過猶不及,過度和不足是一樣的不好。”
子張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性格豪放,積極進取,對自己要求很高,總是力求做到最好。然而,有時候他過於急切地追求完美,甚至會超越一些合理的界限。比如在禮儀方面,他可能會表現得過於繁瑣和拘謹,給人一種刻板的印象。
而子夏則相對溫和一些,他在學習和做事時可能會顯得稍微有些保守,有時不能完全達到周禮所規定的標準。但這並不意味着他不努力或者不優秀,只是他的風格與子張有所不同。
有一次,魯國舉行祭祀活動。按照周禮的規定,祭祀時應該使用特定的祭品和禮儀。子張負責籌備這次祭祀活動,他爲了讓祭祀顯得更加隆重和莊嚴,擅自增加了一些祭品和繁瑣的儀式。結果,整個祭祀過程變得冗長而複雜,讓參與祭祀的人們感到疲憊和不耐煩。
孔子得知此事後,便對子張進行了批評。他說:“你這樣做雖然是出於對祭祀的尊重,但卻違背了周禮的本意。周禮的目的是通過適當的儀式來表達敬意和感恩,而不是通過過度的形式來炫耀。過猶不及,你這樣的行爲只會讓人們對周禮產生反感。”
子張聽了孔子的話,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行爲。他意識到自己過於追求表面的完美,而忽略了周禮的內涵和本質。從此,他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爲,更加註重在合理的範圍內做到最好。
相反,子夏也從孔子的話中受到了啓發。他明白了雖然自己不應該過度拘泥於周禮的細節,但也不能忽視周禮的重要性。於是,他開始更加認真地學習周禮,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和品德。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過猶不及”這個成語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過於努力地追求某個目標,以至於忽略了其他重要的方面;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過於放鬆自己,以至於不能達到應有的標準。無論是過度還是不足,都會給我們帶來不良的後果。
我們應該學會把握好一個合適的度,既要有進取精神,又要懂得適可而止;既要有原則底線,又要懂得靈活變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和長遠。正如孔子所說:“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就是要在過與不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我們的行爲和思想都能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這也是“過猶不及”這個成語給我們的重要啓示。
過猶不及-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