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雞焉用牛刀

成語拼音

gē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割雞焉用牛刀成語解釋

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氣力。

典故出處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成語典故

割雞焉用牛刀”?不勞溫侯親往,吾斬衆諸侯首級,如探囊取物耳。★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回

成語造句

面對這樣一個小問題,我們輕而易舉就能解決,割雞焉用牛刀。

成語故事

孔子有一個弟子,名叫子游。有一次,孔子來到武城這個地方,聽到了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微一笑,說道:“割雞焉用牛刀?”原來,子游在這裏擔任地方官,他用孔子所教導的禮樂來教化民衆。 子游聽到孔子的這句話後,便上前詢問道:“以前老師您不是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容易使喚嗎?我正是按照您的教導在做呀。”孔子聽後,立刻意識到自己剛纔的話有些不妥,於是對周圍的弟子說:“子游的話是對的,我剛纔那句話只是開個玩笑罷了。” 其實,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禮樂的教化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古代社會,禮樂被視爲一種規範人們行爲、調和社會關係的重要手段。通過禮樂的教育,可以讓人們懂得禮儀道德,培養出高尚的品德和行爲規範。 在歷史上,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比如,在周朝時期,周公制禮作樂,通過一系列的禮儀制度和音樂舞蹈,來規範社會秩序,加強周天子的統治權威。這種禮樂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周朝的繁榮和穩定。 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禮樂制度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禮崩樂壞,傳統的禮樂制度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但是,仍然有一些有識之士,如孔子及其弟子們,堅持宣揚和傳承禮樂文化,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恢復社會的秩序和道德規範。 回到子游在武城推行禮樂教化這件事上。雖然武城只是一個小地方,但子游卻能夠認真地貫徹孔子的教導,用禮樂來教育民衆,這體現了他對孔子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堅定信念。而孔子在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能夠及時地承認並糾正,也顯示了他作爲一位偉大思想家的謙遜和包容。 “割雞焉用牛刀”這個成語,雖然最初是孔子在特定情境下說的一句玩笑話,但它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它提醒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和手段,不能大材小用,也不能小材大用。同時,它也告訴我們,對於一些重要的價值觀和理念,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堅持和傳承,不能因爲環境的變化或困難的增加而輕易放棄。 在當今社會,我們也可以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汲取智慧。在面對各種複雜的問題和挑戰時,我們要善於運用恰當的方法和策略,做到有的放矢。同時,我們也要珍惜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讓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積極的作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割雞焉用牛刀-成語圖片

割雞焉用牛刀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