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地稱臣
成語拼音
- gē dì chēng chén
割地稱臣成語解釋
- 割讓土地,臣服於對方。
典故出處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遊酆都胡母迪吟詩》若放我南歸,願爲金邦細作,饒幸一朝得志,必當主持和議,使南朝割地稱臣。”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那段屈辱的歷史中,軟弱的統治者面對強敵,竟然選擇割地稱臣,致使國家的主權和尊嚴受到極大損害。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國家名爲衛國。衛國原本是一個較爲強盛的國家,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君主的昏庸和政治的腐敗逐漸侵蝕着這個國家。
當時,衛國的鄰國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強國,一直對衛國虎視眈眈。終於,在一次激烈的衝突中,衛國遭遇了慘敗。面對強大的敵軍,衛國的君主驚慌失措,完全失去了抵抗的勇氣。
朝堂之上,大臣們爭論不休。有的主張拼死抵抗,與國家共存亡;而有的則認爲應該求和,以避免更大的災難。在這關鍵時刻,君主竟然聽信了那些主張求和的大臣的話,決定割地稱臣。
他們派遣使者前往敵國,表達了願意割讓大片肥沃的土地,並向敵國君主俯首稱臣的意願。敵國君主欣然接受了這一屈辱的條件,衛國從此失去了大片領土,人民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一些弱小的諸侯國爲了求得一時的安寧,常常採取割地稱臣的方式。然而,這種做法往往只是飲鴆止渴,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國家更加虛弱,陷入更深的困境。
割地稱臣這一行爲,不僅損害了國家的尊嚴和主權,也讓百姓們對統治者失去了信心。曾經那個輝煌的衛國,因爲這一錯誤的決定,逐漸走向了衰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能輕易地放棄原則和尊嚴。只有堅定地捍衛國家的利益和榮譽,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夠真正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我們應當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絕不能重蹈割地稱臣這樣的覆轍,而要以勇敢和堅毅的精神去開創美好的未來。
割地稱臣-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