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觀火
成語拼音
- gé àn guān huǒ
隔岸觀火成語解釋
- 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熱鬧。
典故出處
- 唐·乾康《投謁齊已》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
成語典故
- 他原是在隔岸觀火呀。★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
成語造句
- 面對兩國之間的激烈衝突,某些國家選擇置身事外,企圖隔岸觀火,坐收漁利。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其中有兩個相鄰的國家,甲國和乙國,它們時常因爲領土和資源等問題發生摩擦和衝突。
甲國的國君是一位野心勃勃且性格急躁的人,他一心想要擴張領土,經常主動挑起與乙國的爭端。而乙國的國君則較爲沉穩睿智,他深知戰爭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所以一直儘量避免與甲國發生大規模的正面衝突。
在一次邊境衝突中,甲國國君傾盡全國之力準備對乙國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進攻。乙國國君得到消息後,陷入了沉思。他的大臣們紛紛建議立即進行備戰,與甲國決一死戰。然而,乙國國君卻有着不同的想法。
他分析道:“甲國此時氣勢洶洶,我們若正面迎戰,必然會損失慘重。不如暫且忍耐,讓他們先去折騰。”於是,乙國採取了按兵不動的策略,只是加強了邊境的防守,密切關注着甲國的動向。
甲國國君見乙國沒有應戰,以爲乙國是畏懼他的兵力,更加肆無忌憚地發動了進攻。然而,戰爭的消耗是巨大的,甲國在長時間的征戰中漸漸陷入了困境。國內資源匱乏,人民生活困苦,士兵們也開始出現疲憊和厭戰情緒。
此時,乙國國君見時機已到,他開始暗中準備,積蓄力量。同時,他派出使者與其他諸侯國進行聯絡,爭取他們的支持和援助。
終於,甲國因爲長期的戰爭而國力衰竭,內部矛盾也日益激化。乙國國君果斷地率領軍隊出擊,在其他諸侯國的配合下,一舉擊敗了甲國。甲國國君最終落得個悲慘的下場,而乙國則成功地擴大了自己的領土和影響力。
這個故事中,乙國國君的智慧就在於他懂得“隔岸觀火”。他沒有在甲國氣勢正盛的時候盲目迎戰,而是選擇了等待時機。當甲國自己陷入困境、力量削弱時,他才果斷出手,從而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就如同《孫子兵法·火攻篇》中所說:“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乙國國君正是利用了甲國的混亂和疲憊,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汲取智慧。有時候,面對複雜的局面和激烈的競爭,我們不必急於行動,可以先冷靜觀察,等待有利的時機出現,然後再果斷出手,這樣往往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隔岸觀火-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