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璧其罪

成語拼音

huái bì qí zuì

懷璧其罪成語解釋

懷:懷藏。身藏璧玉,因此獲罪。原指財能致禍。後也比喻有才能而遭受忌妒和迫害。

典故出處

《左傳·桓公十年》:“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齊國臣子張醜在燕國當人質,燕王要殺他,他乘機逃走,在燕國邊境被守衛抓住。張醜心生一計,說燕王要殺他是因爲他藏有寶珠,燕王想佔爲己有,如果你不放行,就說你吞下了寶珠,燕王會把你剖腹的,守衛只好放行。

成語造句

他只因擁有那件稀世珍寶,便無端遭人覬覦,正所謂懷璧其罪啊。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小國叫虞國。虞國有個大夫叫虞叔,他擁有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虞叔起初並沒有在意這塊寶玉,只是將它妥善收藏。 然而,這件事不知怎麼被虞國國君知道了。國君對這塊寶玉起了貪念,他找到虞叔,暗示虞叔應該將寶玉獻給他。虞叔內心十分糾結,一方面他不想得罪國君,另一方面又捨不得自己心愛的寶玉。虞叔的家人和朋友都勸他不要因一塊寶玉而惹禍上身,畢竟在那個時代,權勢是至高無上的。 經過一番痛苦的思索,虞叔最終決定不獻出寶玉,他認爲這是自己的東西,憑什麼要拱手相讓。可是,從那以後,國君對虞叔就處處刁難,時常找他的麻煩,讓虞叔的日子過得很不舒坦。虞叔這才意識到,自己僅僅因爲擁有這塊寶玉,就無端遭受了這麼多磨難。 這時,虞叔想起了古人曾說過的話:“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他明白了,自己擁有這樣的稀世珍寶,本身就是一種罪過。如果不處理好這件事,恐怕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更大的災難。 於是,虞叔毅然決然地帶着寶玉去見國君,將寶玉獻了出去。國君得到寶玉後,十分高興,對虞叔的態度也瞬間轉變。虞叔雖然失去了心愛的寶玉,但換來了暫時的安寧。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懷璧其罪”的道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一個人如果擁有過於珍貴的東西,而又沒有足夠的實力去保護它,那麼就很容易成爲他人覬覦的目標,從而給自己招來災禍。就如同虞叔,原本他只是擁有一塊寶玉,卻因爲國君的貪婪和權勢,讓他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抉擇。 歷史上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在亂世之中,許多富豪因爲擁有鉅額財富而被各方勢力爭奪,最終家破人亡。在權力的爭鬥中,一些人因爲掌握了重要的機密或資源,也會成爲衆矢之的。 “懷璧其罪”這個成語不僅僅適用於古代社會,在現代社會中也有其現實意義。在競爭激烈的當今世界,人們可能會因爲擁有獨特的才能、資源或機遇而受到他人的嫉妒和攻擊。這就提醒我們,在追求成功和擁有財富的過程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謙遜的態度,避免因爲自己的優勢而過於張揚,以免給自己招來不必要的麻煩。同時,我們也要學會保護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實力,以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挑戰。

懷璧其罪-成語圖片

懷璧其罪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