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剝生吞

成語拼音

huó bāo shēng tūn

活剝生吞成語解釋

比喻機械地搬用或生硬地模仿。

典故出處

語出唐·劉肅《大唐新語·諧謔》:“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乃爲詩曰:‘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迴雪影,時來好取洛川歸’。人謂之諺曰:‘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成語典故

唐高宗時,河北棗強官吏張懷慶不學無術,愛好舞文弄墨,他把李義府的五言詩各行加兩字成爲自己的七言詩,讓人啼笑皆非,別人見他抄襲王昌齡及郭正一的詩,就送他順口溜:“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來譏諷他的抄襲行爲。

成語造句

對於知識的學習,我們不能活剝生吞,而應該深入理解、消化吸收。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張生的書生,他自幼勤奮好學,一心渴望在學問上有所成就。 張生家境貧寒,但他憑藉着自己的努力進入了當地有名的學府。在學府中,他接觸到了衆多的經典著作和學說。然而,張生在學習過程中卻逐漸養成了一個不好的習慣。他急於求成,對於知識不是深入地去理解和感悟,而是一味地追求快速獲取。 每當看到新的書籍和理論,張生就如同餓虎撲食一般,立刻開始誦讀記憶,試圖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全盤接收。他完全不顧及是否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深意,只是機械地將那些文字“活剝生吞”進自己的腦海中。 有一次,學府裏的老師講解一部非常深奧的經典,其他同學都在認真聆聽老師的剖析,仔細思考其中的道理。而張生卻在老師講解的過程中,自顧自地快速翻閱着書籍,將那些字句硬生生地記下來。 隨着時間的推移,張生雖然看似積累了大量的知識,但在實際運用中卻常常漏洞百出。在與同窗的討論中,他經常會出現前言不搭後語的情況,對於一些問題的見解也往往流於表面,缺乏深度。 一次,學府舉行了一場重要的學術辯論會。張生信心滿滿地參加了,他以爲憑藉自己記憶的那些知識能夠輕鬆應對。然而,當他真正面對各種犀利的問題和深入的探討時,他卻變得啞口無言,不知如何作答。他所“活剝生吞”的那些知識,此時完全無法發揮作用,他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其他同學精彩的表現,心中懊悔不已。 經過這次挫折,張生終於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開始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明白知識需要用心去領悟、去消化,而不是簡單地“活剝生吞”。從那以後,張生放慢了學習的腳步,認真地去研讀每一部經典,深入思考其中的含義,漸漸地,他的學問真正有了質的提升。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追求知識和成長的道路上,我們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像張生最初那樣“活剝生吞”知識,而應該踏踏實實地去鑽研、去領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掌握知識的精髓,實現自己的目標和價值。就如同古人所說:“欲速則不達”,我們應當避免成爲“活剝生吞”知識的人,而要成爲用心感悟知識的智者。

活剝生吞-成語圖片

活剝生吞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