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起蕭牆
成語拼音
- huò qǐ xiāo qiáng
禍起蕭牆成語解釋
- 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指禍亂髮生在家裏。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典故出處
- 《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爲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孔子說:“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內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恐怕要禍起蕭牆了。”。
成語造句
- 他一直覺得公司內部風平浪靜,沒想到一場權力鬥爭已然禍起蕭牆,嚴重影響了公司的發展。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魯國的政權被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家大夫掌控,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逐漸威脅到了魯國國君的地位。
魯定公時期,季孫氏的家臣陽虎掌握了季孫氏的大權,他野心勃勃,妄圖控制整個魯國。陽虎不僅欺凌弱小的貴族,還公然違背魯國的禮法。
當時,孔子在魯國講學,他目睹了魯國的混亂局面,深感憂慮。他認爲魯國的內亂根源在於權力的失衡和人心的不古。
魯定公對季孫氏等三家大夫的專橫跋扈也十分不滿,他想要削弱他們的權力,恢復國君的權威。然而,三家大夫相互勾結,勢力盤根錯節,魯定公一時也難以有所作爲。
在這種緊張的局勢下,魯國內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季孫氏擔心魯定公對他們採取行動,於是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準備對抗可能到來的威脅。
終於,禍亂爆發了。陽虎爲了實現自己的野心,竟然策劃了一場叛亂。他企圖推翻魯定公,自己取而代之。這場叛亂使得魯國陷入了巨大的動盪之中,百姓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孔子意識到,魯國的禍亂並非僅僅是陽虎一人之過,而是長期以來權力鬥爭和道德淪喪的結果。他感嘆道:“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意思是說,季孫氏真正應該擔心的不是外部的敵人,而是來自內部的危機,就像禍亂往往是從自家的蕭牆之內開始的。
這場禍起蕭牆的內亂,讓魯國元氣大傷。儘管後來叛亂被平息,但魯國的國力已經大不如前。而孔子的這句名言,也成爲了後世形容內部禍亂的經典之語。它提醒人們,一個國家、一個組織甚至一個家庭,都要時刻警惕內部的矛盾和危機,避免因爲內部的不和而引發禍亂,只有團結一心,才能保持穩定和發展。同時,也讓人們明白,不能只關注外部的威脅,而忽視了自身內部可能存在的問題,否則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困境,正如魯國的這場內亂一般,看似平靜的表面下,卻隱藏着巨大的危機。
禍起蕭牆-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