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兵之計

成語拼音

huǎn bīng zhī jì

緩兵之計成語解釋

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指拖延時間,然後再想辦法。

典故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

成語典故

三國時期,孔明與司馬懿在祁山作戰。蜀軍消滅了魏軍大將郭淮、孫禮,佔領了武都、陽平。張郃、戴陵等率軍前去救援,被孔明打敗。雙方對峙了半月。孔明見司馬懿不敢出戰,用撤軍的緩兵之計,誘使司馬懿驅兵追趕,司馬懿中計大敗。

成語造句

對方提出的條件看似合理,實際上卻是緩兵之計,目的是爲了拖延時間等待轉機。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亂世之中,有兩個諸侯國時常發生衝突。其中一個諸侯國的將軍名叫李牧,他足智多謀,善於用兵。 有一次,另一個諸侯國派出大軍前來攻打李牧所在的國家。李牧深知敵軍來勢洶洶,正面交鋒可能會喫虧,於是他心生一計。當敵軍先鋒部隊到達邊境時,李牧派出使者前往敵營,表示願意談判求和。敵軍將領見此情形,心中暗喜,以爲李牧膽怯了,便決定暫緩進攻,先聽聽李牧這邊的條件。 李牧在與敵軍使者談判時,故意拖延時間,東拉西扯,一會兒說自己國家的難處,一會兒又提出一些看似合理但實則很難達成的條件。敵軍使者將這些情況彙報給他們的將領後,將領也陷入了思考和討論之中。而在這段時間裏,李牧卻在暗中積極部署防禦,重新調整了軍隊的陣型和戰術安排。 就這樣,幾天過去了,敵軍一直被李牧的“談判”拖住,遲遲沒有發動進攻。而李牧這邊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終於,當敵軍將領意識到可能中了李牧的緩兵之計,準備再次發動進攻時,卻發現李牧的軍隊已經嚴陣以待,防守固若金湯。 李牧見敵軍已經察覺到了,便果斷下令出擊。早已憋足了勁的士兵們如猛虎下山般衝向敵軍,打得敵軍措手不及。敵軍原本以爲可以輕鬆取勝,沒想到卻陷入了困境,最終只得狼狽撤退。 經此一戰,李牧成功地運用緩兵之計化解了敵軍的進攻,爲自己的國家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機會。他的智慧和謀略也在各國之間傳爲佳話。在歷史的長河中,緩兵之計被許多將領和謀士所運用,成爲了戰爭和政治鬥爭中一種重要的策略。就如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也曾多次使用緩兵之計來應對複雜的局勢,爲蜀漢的生存和發展爭取了空間。緩兵之計的關鍵在於巧妙地利用時間和形勢,讓敵人在不知不覺中陷入被動,從而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它不僅需要過人的智慧和膽識,更需要對局勢的精準把握和對敵人心理的深刻理解。

緩兵之計-成語圖片

緩兵之計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