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
成語拼音
- hú fú qí shè
胡服騎射成語解釋
-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數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
典故出處
- 《戰國策·趙策二》:“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成語典故
- 胡服騎射”是戰國時期,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採取軍事改革措施,學習西北方遊牧和半遊牧民族的服飾,學習騎馬射箭,史稱“胡服騎射”。 卻說趙武靈王一心想着發奮圖強,他對謀士樓緩說:“我趙國東面有齊國、中山國,北邊有燕國、林胡,西邊有秦國、韓國和樓煩部族。如果不發奮圖強,加緊軍事裝備,武裝國防軍 隊,隨時會被鄰國偷襲過來。要發奮圖強,就得采取軍事改革措施。我覺得咱們穿的服裝,長袍大褂寬袖口,幹活打仗,都木太方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腳穿皮靴子,行動方便靈活。 我打算仿照朗人的風俗,把服裝改一改,你看怎麼樣?”謀士樓緩聽了很贊成,他說:“咱們仿照胡人的服飾,就能學習他們打仗的本領。”趙武靈王說:“對呀!咱們打仗全靠步兵,進攻衝鋒緩慢,就是打敗遊牧族騎兵,在追擊的時候,他們騎馬跑得快,很難追上他們;即使馬拉城車,道路不好走,也是追不上他們;但是,我軍又不會騎馬打仗。要想學習胡人的服飾,就得學習朗人那樣騎馬射箭。”這個改革議論一經傳開,就有不少大臣反對。趙武靈王只得再找軍事將領肥義商量,說:“我想用胡服騎射來改革咱們國家軍隊的服裝和裝備,可是,有人反對,怎麼辦?’明巴義將軍表示支持,說:“服裝與裝備的改革關係到國家的安危,要辦大事不能猶豫,猶豫不決就辦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認爲這樣做對國家有利,何必擔心幾個人的反對?”趙武靈王聽了很高興,說:“我看譏笑改革而反對我的是些蠢人,明白道理的人都會贊成軍事改革的。”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趙武靈王身穿胡人的服裝,大臣們見到他短衣窄油,穿着胡服,都嚇得了。趙武靈王把改穿胡服的設想講述一遍。大臣們議論紛紛,有的說不好看,有的說不習 慣,有的說不穿本民族的服裝,豈不是丟臉麼!有一個頑固派老臣,名叫趙成,是趙武靈王的叔父,帶頭反對服裝改革。他是趙國一個很有影響的老臣,頭腦守舊,十分頑固。他不但反 對,而且在家裝病不上朝了。 趙武靈王知道要推行軍事改革,首先要打通叔父的阻攔,就親自上門找趙成,對他反覆地講解改穿胡服騎射的好處。趙成終於被說服了。趙武靈王趁熱打鐵,立即賞給他一套新式胡服。次日朝會上,文官武將一見老將趙成也穿起胡服來上朝了,都沒有話說,只好改穿胡服了。 緊接着,趙武靈王又號令兵士學習騎馬射箭。不到一年,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次年春,趙武靈王親自率領騎兵隊打敗鄰近的中山國,又收服了林胡和西北方的幾個遊牧族。到了實行胡服騎射後的第三年,中山、林胡、樓煩都被收服了。趙國從此興盛強大起來,可以對付當時的霸主國了。
成語造句
- 戰國時期,趙國爲了提升實力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的胡服騎射舉措使得趙國軍隊戰鬥力大增。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趙國面臨着諸多挑戰和困境。當時趙國的軍隊主要以傳統的車戰和步兵爲主,在與周邊遊牧民族的戰鬥中常常處於劣勢。
趙國的君主趙武靈王是一位極具雄心和智慧的統治者。他仔細觀察和思考後,發現遊牧民族的服飾和騎射戰術有着獨特的優勢。他們身着窄袖短衣,行動起來十分便捷,而騎馬射箭的技藝更是讓他們在戰場上靈活自如、威力強大。
趙武靈王深知,如果趙國想要強大起來,就必須進行變革。於是,他不顧羣臣的反對,毅然決定推行“胡服騎射”的改革。他以身作則,首先換上了胡人的服裝,並且開始學習騎射技藝。
然而,這一改革舉措卻遭到了許多大臣和貴族的強烈抵制。他們認爲拋棄傳統的服飾和作戰方式是對祖宗的不敬,會讓趙國失去自己的特色和尊嚴。但趙武靈王並沒有被這些反對聲音所嚇倒,他引用歷史上許多國家因改革而強大的例子,耐心地向大臣們解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他說:“從前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等霸主,都是因爲敢於打破常規,進行創新和改革,才成就了一番霸業。如今我們面臨着嚴峻的形勢,如果不進行變革,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在趙武靈王的堅持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和支持“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的軍隊逐漸換上了胡人的服裝,開始刻苦訓練騎射技藝。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趙國的軍事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他們在與遊牧民族的戰鬥中屢屢獲勝,不僅收復了許多失地,還擴大了趙國的疆域。趙國的強大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關注和忌憚,趙武靈王也因此成爲了戰國時期一位備受矚目的君主。
“胡服騎射”的改革不僅改變了趙國的命運,也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讓人們看到了改革創新的力量,爲後來的國家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鑑。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不能固步自封,要敢於打破傳統,勇於嘗試新的事物和方法。只有不斷地改革和創新,我們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立足並不斷前進。正如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一樣,只有勇敢地邁出那一步,才能迎來新的輝煌。
胡服騎射-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