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兔烹狗
成語拼音
- huò tù pēng gǒu
獲兔烹狗成語解釋
- 比喻事成之後排斥以至殺害有功之臣。亦作“狡兔死,良狗烹”。
典故出處
- 梁啓超《論中國之將強》:“南洋一帶,敬微華人,必不有今日。今雖獲兔烹狗,得魚忘筌……然篳路藍縷之功,在公論者,終不沒於天下。
成語典故
- 春秋末期,楚國的范蠡和文種到越國去做官,輔佐被吳王夫差打敗的勾踐,他們發奮圖強,終於使越國強大,最後滅了吳國。范蠡深知勾踐的爲人就到齊國隱姓埋名經商,他寫信勸文種離開說:“狡兔死,走狗烹”。文種不信後被勾踐所殺。
成語造句
- 他爲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沒想到最後卻落得個獲兔烹狗的下場,實在令人心寒。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亂世之中,有一位名叫李猛的將軍。
李猛出身貧寒,但憑藉着自己的勇敢和智謀,在戰場上屢立戰功,逐漸嶄露頭角。當時國家動盪不安,外有強敵入侵,內有叛亂四起。李猛毅然投身軍旅,開始了他的征戰生涯。
在一次又一次的戰鬥中,李猛總是身先士卒,帶領着士兵們奮勇殺敵。他的軍事才能和無畏勇氣,爲國家贏得了許多關鍵的勝利。他所到之處,敵人聞風喪膽。國家逐漸從危機中走出來,局勢開始穩定。
然而,隨着和平的到來,李猛的命運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曾經對他讚賞有加的統治者,如今卻對他心生忌憚。統治者認爲李猛戰功赫赫,手握重兵,對自己的統治構成了威脅。於是,統治者開始想方設法削弱李猛的勢力。
李猛對此毫無察覺,他依然忠心耿耿地爲國家效力。但最終,統治者還是找到了一個藉口,將李猛革職查辦。李猛從一個備受尊崇的將軍,一下子淪爲了階下囚。
不久後,李猛就被祕密處死。他的遭遇就如同那“獲兔烹狗”一般,在獵到兔子之後,就把獵犬給煮了。他爲國家立下汗馬功勞,到頭來卻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歷史上,如李猛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許多功臣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可一旦局勢穩定,他們卻成爲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後人每每提及李猛的故事,無不感慨萬分。他的遭遇警示着人們,要珍惜那些爲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的人,不要在事成之後便過河拆橋,做出忘恩負義之事。同時也讓人們明白,在複雜的權力鬥爭和人心叵測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警惕心是多麼重要。這也讓“獲兔烹狗”這個成語成爲了人們銘記歷史教訓、反思人性弱點的一個生動寫照。
獲兔烹狗-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