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短論長

成語拼音

héng duǎn lùn cháng

衡短論長成語解釋

比較、評定事物的優劣。

典故出處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申鄭》末學膚受,本無定事物的優劣。而抑揚其間,妄相擬議,遂與比類纂輯之業同年而語,而衡短論長,岑樓寸木且有不敵之勢也,豈不誣哉?”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我們應該以客觀公正的態度看待事物,而非隨意衡短論長,影響彼此的關係。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名爲蔡國。蔡國中有兩個大臣,分別是甲和乙。 甲爲人聰慧且勤奮,對於國家大事常常能提出獨到而深刻的見解,他一心爲了蔡國的繁榮與穩定而努力。乙則不同,他心胸狹隘,嫉妒心強,總想着如何打壓比自己優秀的人。 一次,蔡國面臨一項重要決策,甲依據自己豐富的知識和經驗,詳細地分析了各種情況,提出了合理的建議。這讓乙心中十分不快,他覺得甲的風頭完全蓋過了自己。於是,在之後的日子裏,乙總是有意無意地在衆人面前說起甲的一些瑣事,對甲的行爲和言語進行歪曲和誇大,試圖以此來降低甲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隨着時間的推移,乙這種衡短論長的行爲越來越頻繁。他不去關注甲所提出的那些有益的觀點和貢獻,卻總是抓住一些細枝末節來大做文章。他在朝堂上、在私下裏,不斷地對甲進行詆譭和貶低。 蔡國的國君一開始並未在意這些言語,但漸漸地,他也開始對甲產生了一些懷疑和不滿。甲察覺到了這一變化,心中十分委屈和無奈。他不明白自己一心爲國,爲何會遭到這樣的對待。 然而,甲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職責和信念。他依然努力地爲蔡國出謀劃策,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推動國家的發展。而乙卻依然我行我素,繼續着他衡短論長的行徑。 最終,蔡國因爲沒有采納甲的一些重要建議而陷入了困境。此時,國君才如夢初醒,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開始反思乙的那些言論,發現其中大多是無中生有、吹毛求疵的。他後悔不已,想要重新重用甲,然而此時的局勢已經十分艱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不能像乙那樣,總是去衡短論長,只看到別人的缺點和不足,而忽略了別人的優點和貢獻。我們應該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去看待他人,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同時,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輕易被那些惡意詆譭和貶低他人的言論所影響,要相信真正有能力和價值的人最終會得到應有的認可和尊重。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我們應該以理性和智慧來評判他人,而不是被一些無端的言語所誤導。

衡短論長-成語圖片

衡短論長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