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非習貫
成語拼音
- jī fēi xí guàn
積非習貫成語解釋
- 指錯誤長久沿襲,已成習慣。貫,通慣”。
典故出處
- 漢·應劭《〈風俗通〉序》至於俗間行語,衆所共傳,積非習貫,莫能原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很多不良的行爲在社會中存在已久,但我們不能因爲積非習貫就認爲它們是合理的,而應努力去糾正和改變。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靖國。靖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社會上存在着許多不合理的現象和錯誤的行爲,但人們卻習以爲常,絲毫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
在靖國的官場中,賄賂成風,官員們爲了自己的私利,經常收受他人的錢財,以此來爲行賄者謀取不正當的利益。這種行爲本應受到嚴厲的懲處,但由於長時間的積非成是,大家都覺得這似乎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甚至那些清正廉潔的官員反而會被視爲異類,遭到排擠和打壓。
在民間,欺詐和欺騙行爲也屢見不鮮。商人們爲了獲取更多的利潤,經常以次充好、缺斤少兩,而消費者們也漸漸默認了這種情況,很少有人會去追究和抗爭。這種不良的商業風氣逐漸蔓延,使得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年輕人,他自幼聰慧,有着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目睹了靖國社會上的種種積非習貫的現象,心中十分憂慮。他深知,如果任由這些錯誤的行爲繼續下去,靖國將會陷入混亂和衰敗。
於是,李明決定挺身而出,試圖改變這種現狀。他開始四處奔走,呼籲人們要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要勇敢地去糾正錯誤。然而,他的努力一開始並沒有得到人們的理解和支持。很多人認爲他是在多管閒事,甚至嘲笑他的天真和幼稚。
但是李明並沒有放棄,他引經據典,以歷史上那些因爲積非成是而導致國家滅亡的例子來警醒人們。他說:“昔日有個國家,也是對種種不良行爲視而不見,最終走向了覆滅。我們不能重蹈覆轍啊!”漸漸地,一些有識之士開始認同李明的觀點,他們也加入到了他的行列中來。
在他們的努力下,靖國的社會風氣開始慢慢轉變。官員們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爲,加強了對賄賂等腐敗現象的打擊力度;商人們也意識到誠信經營的重要性,逐漸改善了自己的商業行爲。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靖國終於擺脫了那些積非習貫的現象,社會變得更加公平、公正和有序。李明也因爲他的堅持和勇氣,成爲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錯誤和不良行爲成爲一種習慣時,我們不能麻木不仁地接受,而應該勇敢地站出來,去糾正和改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積非習貫-成語圖片